典故借前籌
箸籌
子房籌
張良箸
暫借良籌
相關(guān)人物張良
《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2040~
漢三年,項(xiàng)羽急圍漢王滎陽,漢王恐憂,與酈食其謀橈楚權(quán)。食其曰:「昔湯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紂,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棄義,侵伐諸侯社稷,滅六國之后,使無立錐之地。陛下誠能復(fù)立六國后世,畢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鄉(xiāng)風(fēng)慕義,愿為臣妾。德義已行,陛下南鄉(xiāng)稱霸,楚必?cái)狂哦??!節(jié)h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故称湮葱?,張良從外來謁。漢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為我計(jì)橈楚權(quán)者?!蛊湟葬B生語告,曰:「于子房何如?」良曰:「誰為陛下畫此計(jì)者?陛下事去矣?!?jié)h王曰:「何哉?」張良對曰:「臣請藉前箸為大王籌之?!?/span>
《漢書》卷四十〈張陳王周傳·張良〉
酈生未行,良從外來謁漢王。漢王方食,曰:「客有為我計(jì)橈楚權(quán)者?!咕咭葬B生計(jì)告良曰:「于子房何如?」良曰:「誰為陛下畫此計(jì)者?陛下事去矣?!?jié)h王曰:「何哉?」良曰:「臣請借前箸以籌之。昔湯武伐桀紂封其后者,度能制其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項(xiàng)籍死命乎?其不可一矣。武王入殷,表商容閭,式箕子門,封比干墓,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二矣。發(fā)鉅橋之粟,散鹿臺之財(cái),以賜貧窮,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三矣。殷事以畢,偃革為軒,倒載干戈,示不復(fù)用,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四矣。休馬華山之陽,示無所為,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五矣。息牛桃林之塑,天下不復(fù)輸積,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六矣。且夫天下游士,離親戚,棄墳?zāi)梗ス逝f,從陛下者,但日夜望咫尺之地。今乃立六國后,唯無復(fù)立者,游士各歸事其主,從親戚,反故舊,陛下誰與取天下乎?其不可七矣。且楚唯毋彊,六國復(fù)橈而從之,陛下焉得而臣之?其不可八矣。誠用此謀,陛下事去矣?!?jié)h王輟食吐哺,罵曰:「豎儒,幾敗乃公事!」令趣銷印。
簡釋
借箸:喻指謀劃。唐杜牧《河惶》:“元載相公曾惜箸,憲宗皇帝亦留神?!?/p>
例句
元載相公曾借箸,憲宗皇帝亦留神。
前籌自多暇,隱幾接終朝。
窮途愧知己,暮齒借前籌。
圜觚當(dāng)分畫,前箸此操持。
忠誠資上策,仁勇佐前籌。
出師暫放張良箸,得罪惟撐范蠡船。
茲道誠可尚,誰能借前籌。
典故君臣際會
相關(guān)人物劉邦(漢高祖)
張良
《論衡校釋》卷三〈偶會第十〉~07~
因此論圣賢迭起,猶此類也。圣主龍興于倉卒,良輔超拔于際會。世謂韓信、張良輔助漢王,故秦滅漢興,高祖得王。
《昭明文選》卷三十續(xù)〈詩庚·雜擬上·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八首并序〉~432~
建安末,余時(shí)在鄴宮,朝游夕宴,究歡愉之極。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并。今昆弟友朋,二三諸彥,共盡之矣。古來此娛,書籍未見,何者?楚襄王時(shí)有宋玉、唐景,梁孝王時(shí)有鄒、枚、嚴(yán)、馬,游者美矣,而其主不文;漢武帝徐樂諸才,備應(yīng)對之能,而雄猜多忌,豈獲晤言之適?不誣方將,庶必賢于今日爾。歲月如流,零落將盡,撰文懷人,感往增愴。
《漢書》卷一○○上《敘傳上》
班固《答賓戲》:「良樂軼能于相馭,烏獲抗力于千鈞?!固?#183;顏師古注:「良,王良也。樂,伯樂也。軼與逸同。相,相馬也。馭,善馭也?!?/span>
《呂氏春秋》卷二十〈恃君覽·八曰觀表〉
古之善相馬者:寒風(fēng)是相口齒,麻朝相頰,子女厲相目,衛(wèi)忌相髭,許鄙相尻,投伐褐相胸脅,管青相唇吻,陳悲相股腳,秦牙相前,贊君相后。凡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良工也。若趙之王良,秦之伯樂、九方堙,尤盡其妙矣。其所以相者不同,見馬之一徵也,而知節(jié)之高卑,足之滑易,材之堅(jiān)脆,能之長短。非獨(dú)相馬然也,人亦有徵,事與國皆有徵。圣人上知千歲,下知千歲,非意之也,蓋有自云也。綠圖幡薄,從此生矣。
典故良御
王良挾策
王良也合休
王良執(zhí)轡
秣驥王良
《荀子·王霸篇》~246~
王良、造父者,善服馭者也。聰明君子者,善服人者也。人服而埶從之,人不服而埶去之,故王者已于服人矣。
《淮南子》卷六〈覽冥訓(xùn)〉~203~
昔者,王良、造父之御也,上車攝轡,馬為整齊而歛諧,投足調(diào)均,勞逸若一,心怡氣和,體便輕畢,安勞樂進(jìn),馳騖若滅,左右若鞭,周旋若環(huán),世皆以為巧,然未見其貴者也。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478~
周西伯昌之脫羑里歸,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quán)與奇計(jì),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quán)皆宗太公為本謀。周西伯政平,及斷虞芮之訟,而詩人稱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須、犬夷,大作豐邑。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jì)居多。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欲修文王業(yè),東伐以觀諸侯集否。師行,師尚父左杖黃鉞,右把白旄以誓,曰:「蒼兕蒼兕,總爾眾庶,與爾舟楫,后至者斬!」遂至盟津。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紂可伐也?!刮渫踉唬骸肝纯伞!惯€師,與太公作此太誓。居二年,紂殺王子比干,囚箕子。武王將伐紂,卜龜兆,不吉,風(fēng)雨暴至。群公盡懼,唯太公彊之勸武王,武王于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誓于牧野,伐商紂。紂師敗績。紂反走,登鹿臺,遂追斬紂。明日,武王立于社,群公奉明水,衛(wèi)康叔封布采席,師尚父牽牲,史佚策祝,以告神討紂之罪。散鹿臺之錢,發(fā)鉅橋之粟,以振貧民。封比干墓,釋箕子囚。遷九鼎,脩周政,與天下更始。師尚父謀居多。
《漢書》卷六十二《司馬遷傳》
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講業(yè)齊魯之都,觀夫子遺風(fēng),鄉(xiāng)射鄒嶧;隘困蕃、薛、彭城,過梁楚以歸。于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笮、昆明,還報(bào)命?!淙龤q,而遷為太史令,?史記石室金鐀之書。五年而當(dāng)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歷始改,建于明堂,諸神受記?!甓饫盍曛?,幽于累紲?!舶偃?,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w既被刑之后,為中書令,尊寵任職。故人益州刺史任安予遷書,責(zé)以古賢臣之義?!w既死后,其書稍出。
《史記·集解序》
自劉向、揚(yáng)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才。
典故相關(guān)人物王良
造父
參考典故王良
造父
《淮南子》卷六《覽冥訓(xùn)》
昔者,王良、造父之御也,上車攝轡,馬為整齊而歛諧,投足調(diào)均,勞逸若一。
例句
四十八監(jiān)選龍媒,時(shí)貢天庭付良造。
《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
漢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嘗有戰(zhàn)斗功,高帝曰:「運(yùn)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沽荚唬骸甘汲计鹣纶?,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jì),幸而時(shí)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當(dāng)三萬戶?!鼓朔鈴埩紴榱艉?,與蕭何等俱封。
例句
留侯萬戶雖無分,病骨應(yīng)消一片山。
山甫歸應(yīng)疾,留侯功復(fù)成。
留侯封萬戶,園令壽千金。繁榮安足恃,霜露遞相尋。
陶景戀深松檜影,留侯拋卻帝王師。
文若為全德,留侯是重名。
佐命留侯業(yè),詞華博物才。
今日漢庭求上略,留侯自有一編書。
留侯功業(yè)何容易,一卷兵書作帝師。
瓊尊猶有菊,可以獻(xiàn)留侯。
國泰事留侯,山春縱康樂。
《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2047~
留侯從上擊代,出奇計(jì)馬邑下,及立蕭何相國,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留侯乃稱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bào)讎彊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于良足矣。愿棄人閒事,欲從赤松子游耳?!鼓藢W(xué)辟谷,道引輕身。會高帝崩,呂后德留侯,乃彊食之,曰:「人生一世閒,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彊聽而食。
例句
留侯卻粒商翁去,甲第何人意氣歸。
留侯常辟谷,何苦不長生。
乘舟范蠡懼,辟谷留侯饑。豈若公今日,身安家國肥。
《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2044~
留侯從入關(guān)。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門不出歲馀。
《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2049~
太史公曰:學(xué)者多言無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見老父予書,亦可怪矣。高祖離困者數(shù)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豈可謂非天乎?上曰:「夫運(yùn)籌筴帷帳之中,決勝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為其人計(jì)魁梧奇?zhèn)?,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蓋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2042~
漢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嘗有戰(zhàn)斗功,高帝曰:「運(yùn)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沽荚唬骸甘汲计鹣纶?,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jì),幸而時(shí)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當(dāng)三萬戶?!鼓朔鈴埩紴榱艉?,與蕭何等俱封。
《史記》卷五十三〈蕭相國世家〉~209~
孝惠二年,相國何卒,謚為文終侯。后嗣以罪失侯者四世,絕,天子輒復(fù)求何后,封續(xù)酂侯,功臣莫得比焉。
《尚書》卷五〈虞書·益稷〉~74~
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時(shí)惟幾?!鼓烁柙唬骸腹呻畔苍?,元首起哉,百工熙哉?!垢尢瞻菔只?,揚(yáng)言曰:「念哉!率作興事,慎乃憲,欽哉!屢省乃成,欽哉!」乃賡載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叢脞哉,股肱惰哉,萬事墮哉!」帝拜曰:「俞,往欽哉!」
《史記》卷八〈高祖本紀(jì)〉~380~
高祖置酒雒陽南宮。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xiàng)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xiàng)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xiàng)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zhàn)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yùn)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xiàng)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span>
《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jì)〉~8~
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謀泄,皆伏誅。公將自東征備,諸將皆曰:「與公爭天下者,袁紹也。今紹方來而棄之東,紹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劉備,人杰也,今不擊,必為后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构我鄤窆?,遂東擊備,破之,生禽其將夏侯博。備走奔紹,獲其妻子。備將關(guān)羽屯下邳,復(fù)進(jìn)攻之,羽降。昌豨叛為備,又攻破之。公還官渡,紹卒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