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強(qiáng)鬩(強(qiáng)鬩)
恃強(qiáng)相爭。 漢 揚(yáng)雄 《法言·重黎》:“若 秦 楚 強(qiáng)鬩震撲,胎藉三正,播其虐於黎苗,子弟且欲喪之,況於民乎?況於鬼神乎?廢未速也?!币槐咀鳌皬欞]”。
分類:相爭
《國語辭典》:漁人得利(漁人得利)  拼音:yú rén dé lì
比喻雙方爭持不下,而使第三者獲利。參見「鷸蚌相持,漁人得利」條。《醒世恒言。卷八。喬太守亂點(diǎn)鴛鴦譜》:「李都管本欲唆孫寡婦、裴九老兩家與劉秉義講嘴,鷸蚌相持,自己漁人得利。」
《漢語大詞典》:鐘室之禍(鐘室之禍)
楚 漢 相爭, 韓信 屢建奇功。 劉邦 稱帝后,封 信 為 淮陰侯 。因遭 呂后 忌,被斬于 長樂宮 懸鐘之室。事見史記·淮陰侯列傳、漢書·韓信傳。后因以“鐘室之禍”指功臣遭忌被殺。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轉(zhuǎn)庵和尚:“今天下兵戈方始,其慢士已如此,逮夫大業(yè)既成,吾恐君家鐘室之禍復(fù)有見于今也?!?/div>
《漢語大詞典》:爭斤論兩
指在細(xì)枝末節(jié)上與人相爭理論。例如:他愛爭斤論兩,少招他。
《漢語大詞典》:相吵
互相爭吵。 丁玲 《韋護(hù)》第二章十四:“他雖說知道他們?yōu)榱怂喑尺^,但是他沒有什么內(nèi)咎,他覺得那太平常了。”
分類:相爭爭吵
《國語辭典》:兩虎相爭(兩虎相爭)  拼音:liǎng hǔ xiāng zhēng
比喻兩強(qiáng)互相爭斗。如:「兩隊(duì)實(shí)力相當(dāng),今晚冠亞軍爭奪戰(zhàn),是場兩虎相爭的比賽?!挂沧鳌竷苫⒐捕贰?、「兩虎相斗」。
分類:相爭爭斗
《國語辭典》:兩虎共斗(兩虎共斗)  拼音:liǎng hǔ gòng dòu
比喻兩強(qiáng)互相爭斗。《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今兩虎共斗,其勢(shì)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讎也?!挂沧鳌竷苫⑾喽贰?、「兩虎相爭」。
分類:相爭爭斗
《國語辭典》:十鼠爭穴(十鼠爭穴)  拼音:shí shǔ zhēng xuè
比喻壞人聚集在一處而互相爭斗?!读簳>砦?。元帝本紀(jì)》:「侯景奔竄,十鼠爭穴,郭默清夷,晉熙附義,計(jì)窮力屈,反殺后主。」也作「十鼠同穴」。
《國語辭典》:千巖競秀(千巖競秀)  拼音:qiān yán jìng xiù
形容眾峰奇石競相爭美。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顧長康從會(huì)稽還,人問山川之美,顧曰:『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云興霞蔚。』」
《國語辭典》:克倫威爾(克倫威爾)  拼音:kè lún wēi ěr
Oliver Cromwell
人名。(西元1599~1658)英國政治改革家。于十七世紀(jì)初國會(huì)與英王相爭時(shí)加入國會(huì)軍,為獨(dú)立黨首領(lǐng),西元一六五三年改行共合政體;殺英王查理第一,廢除君主制,解散議院,征服愛爾蘭及蘇格蘭,自任國民總督。也譯作「克林威爾」。
《國語辭典》:龍斗虎傷,苦了小獐(龍斗虎傷,苦了小獐)  拼音:lóng dòu hǔ shāng,kǔ le xiǎo zhāng
(諺語)比喻因?yàn)榇笕宋镩g彼此相爭,連累到小人物受苦?!督鹌棵贰返诎宋寤兀骸该咳诊埵?,晌午還不拿出來,把傅夥計(jì)餓的只拿錢街上蕩面吃。正是『龍斗虎傷,苦了小獐?!弧挂沧鳌庚埗坊嗔诵垺?。
《國語辭典》:一爭兩丑,一讓兩有(一爭兩丑,一讓兩有)  拼音:yī zhēng liǎng chǒu,yī ràng liǎng yǒu
(諺語)表示互相爭吵起來,不但事情無法解決而且容易出丑,只要彼此退讓一下,什么事都好辦。如:「俗話說得好:『一爭兩丑,一讓兩有』。大家互讓一步,事情才能圓滿解決?!?/div>
《國語辭典》:鬩墻之禍(鬩墻之禍)  拼音:xì qiáng zhī huò
因兄弟相爭或國家、集團(tuán)內(nèi)部的爭斗所產(chǎn)生的災(zāi)禍。如:「鬩墻之禍,殃及無辜?!?/div>
《國語辭典》:爭持不下(爭持不下)  拼音:zhēng chí bù xià
相爭執(zhí)而互不退讓。如:「由于雙方意見爭持不下,只好請(qǐng)您裁奪。」
《國語辭典》:抓抓撓撓(抓抓撓撓)  拼音:zhuā zhua náo náo
1.倉卒的樣子。如:「他抓抓撓撓地把飯吃了?!?br />2.互相爭斗。如:「商場上競爭激烈,同業(yè)之間不免抓抓撓撓。」
3.亂抓。如:「你應(yīng)該事先把行李整理好,免得臨時(shí)抓抓撓撓,有所遺漏?!?/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