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簡介
劉鴻(?-147年),漢章帝的曾孫,千乘王劉伉的孫子,樂安王劉寵的兒子。本初元年(146年)五月徙封渤海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72 【介紹】: 東漢宗室?;傅鄣堋7怏晃岷?,嗣渤海王。行為險辟,僭傲不法。延熹八年坐謀不道貶廮陶王。后被宦官王甫等誣告謀反,自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1—234 【介紹】: 即劉協(xié)。東漢皇帝。靈帝子。董卓廢少帝而立之,遷都長安,漢政權(quán)已名存實亡。及王允誅卓,帝被李傕所劫。建安元年,曹操迎帝,都于許,自是政歸曹氏。延康元年,操卒,子曹丕代漢稱帝,廢獻帝為山陽公,東漢亡。在位三十一年。
全后漢文·卷八
帝諱協(xié),字伯和,靈帝中子。中平六年四月,少帝即位,封為渤海王七月,徙封陳留王。九月即位。改元五:永漢、初平、興平、建安、延康。在位三十一年。禪于魏,封山陽公。青龍二年薨,年五十四,謚曰孝獻皇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57—641 【介紹】: 唐潭州臨湘人,字信本,一字少信。歐陽紇子。博貫經(jīng)史,仕隋為太常博士。唐太宗貞觀初,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xué)士,封渤海縣男。善書,初學(xué)王羲之,而險勁過之,世稱“歐體”,又稱“率更體”。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稱唐初四大書家。與裴矩、陳叔達合撰《藝文類聚》。有碑帖。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557—641) 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南)人。少為江總收養(yǎng),教以書計。仕隋,為太常博士。李淵微時,引為賓客。高祖武德初,累遷給事中。太宗貞觀初,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xué)士,封渤海縣男。生平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書史會要》卷五。詢博覽經(jīng)史,主編《藝文類聚》,為唐代著名類書,流傳至今。工書,初學(xué)王,后自成一家,世稱“歐體”。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稱唐初四大書家。能詩善文?!?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2首,《全唐詩外編》補詩1首。
全唐文·卷一百四十六
詢字信本。潭州臨湘人。武德中累擢給事中。貞觀初歷太子率更令宏文館學(xué)士。封渤??h男。卒年八十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07 【介紹】: 隋渤海蓨人,一名敏,字昭玄。高賓子。少明敏,有器局,善辭令。年十七,北周齊王憲引為記室,歷內(nèi)史上士、下大夫。以平齊功,拜開府。楊堅為丞相,引為相府司錄,以功遷司馬,進位柱國。隋初,拜尚書左仆射,兼納言,領(lǐng)新都大監(jiān),又拜左領(lǐng)軍大將軍。佐楊廣伐陳,為元帥長史,主持軍事,以功封齊國公,坐事免。楊廣即位為煬帝,拜太常卿。前后為相近二十年,善引進人才,制訂法令,論者以為真宰相。后因議論煬帝荒淫侈靡,被誣為訕謗朝政,遭殺。
全隋文·卷二十三
颎字昭玄,一名敏,渤海蓨人。仕周,為齊王憲記室參軍。武帝時,襲爵武陽縣伯,除內(nèi)史上士,遷下大夫。建德中,進開府。大象中,進柱國,改封義寧縣公,遷相府司馬。隋受禪,拜尚書左仆射,兼納言,進封渤??す?。拜左衛(wèi)大將軍,遷左領(lǐng)軍,加上柱國。進封齊國公,免。尋除名為民。煬帝即位,拜太常。大業(yè)三年,坐謗訕朝政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84—762 【介紹】: 唐高州良德人。馮盎曾孫?;鹿俑哐痈pB(yǎng)為子,改姓高。為宦官,玄宗時知內(nèi)侍省事,四方奏事均經(jīng)其手,頗能謹(jǐn)慎從事,進封渤海郡公,寵任極專。肅宗為太子時,以兄禮事之。累官驃騎大將軍,進開府儀同三司。安史亂起,隨玄宗入蜀。肅宗上元元年被放巫州,兩年后赦歸,病死途中。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84—762 潘州(今廣東高州)人。本姓馮。圣歷元年(698)入宮,武則天令給事左右?;鹿俑哐痈J諡轲B(yǎng)子,因改姓高。玄宗時以誅蕭至忠、岑羲等有功,知內(nèi)侍省事,寵任極專,權(quán)傾中外,累官驃騎大將軍、封齊國公,加開府儀同三司。肅宗上元元年(760),配流黔中道。寶應(yīng)元年(762)赦歸,卒于道中。《舊唐書》卷一八四、《新唐書》卷二〇七有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錄存高力士詩1首,出唐鄭處誨《明皇雜錄·補遺》,又收斷句1聯(lián)。
全粵詩·卷一一
高力士(六八四 — 七六二),潘州(今屬信宜)人。馮盎之曾孫。父君衡以獲罪,家被籍沒,力士幼隨母移居瀧州。武則天圣歷元年(六九八),嶺南討擊使李千里進為閹兒,敕留給事左右,坐累逐出之。內(nèi)官高延福收為養(yǎng)子,遂冒其姓。歲馀,復(fù)入禁中。善傳詔令,授宮闈丞。唐中宗景龍中,玄宗在藩,力士傾心附結(jié),及平韋氏,升儲位,奏力士屬內(nèi)坊,擢內(nèi)給事。玄宗即位,力士以誅蕭、岑等功,加右監(jiān)門衛(wèi)將軍,知內(nèi)侍省事。四方進奏,必先呈力士,然后進御,小事便決之。肅宗在東宮,亦兄事之。帝曰:“力士當(dāng)上,我寢乃安。”天寶初,拜冠軍大將軍、右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進封渤海郡公。七載,加驃騎大將軍。玄宗幸蜀,力士從之,進齊國公。還京后,加開府儀同三司,賜實封五百戶。后為李輔國所構(gòu),長流巫州。代宗寶應(yīng)元年(七六二),赦還,見二帝遺詔,北望號慟,嘔血而卒。以護衛(wèi)先帝功,敕還其官,贈揚州大都督,陪葬泰陵?!?a target='_blank'>舊唐書》卷一八四、《新唐書》卷二○七有傳。詩一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7 【介紹】: 唐時渤海國王。大祚榮子。玄宗開元七年,襲封渤??ね酢i_疆拓土,東北諸鄰族畏服之。后私改年號曰仁安。開元十四年,遣弟大門藝發(fā)兵擊黑水靺鞨。門藝力諫,不聽,欲殺之,門藝懼而奔唐。武藝遣使朝貢,請殺門藝,未果。后十年,發(fā)兵攻唐登州,敗還。又募客入東都行刺門藝,未成。旋卒,其國私謚武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700—765 【介紹】: 唐渤海蓨人,字達夫,一字仲武。少貧寒,游長安,失意歸,客居梁、宋間。后游河西,入哥舒翰幕為書記。歷淮南、西川節(jié)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h侯。世稱高常侍。曾三度出塞,以邊塞詩著稱,與岑參齊名,并稱高岑。卒謚忠,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00?—765,有生于699、701、702、706等說 字達夫,一說字仲武,則是與編《中興間氣集》之高仲武郡望相同而致誤。排行三十五??ね澈I娍h(今河北景縣)。晚年曾任左散騎常侍,后人因稱“高常侍”。20歲時游長安求仕不果,此后長期客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玄宗天寶八載(749)有道科及第,授封丘尉。天寶十二載入隴右節(jié)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書記。安史亂起,曾先后任左拾遺、淮南節(jié)度使、太子少詹事、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等職。廣德二年(764)召還長安,為刑部侍郎,轉(zhuǎn)左散騎常侍,進封渤??h侯。次年正月卒于長安,贈禮部尚書,謚忠。新、舊《唐書》有傳。年譜多種,今人周勛初《高適年譜》較為翔實。有明人輯《高常侍集》傳世,存詩200余首,多作于顯達之前,題材廣泛,思想內(nèi)容較深廣。高適擅寫邊塞軍旅生活,有邊塞詩40余首,代表其詩歌創(chuàng)作之最高成就,《燕歌行》尤稱杰作。唐殷璠謂“適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河岳英靈集》卷上)。杜甫譽其詩“方駕曹劉不啻過”(《奉寄高常侍》)。清翁方綱云“高之渾樸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石洲詩話》卷一)。高適與岑參并為盛唐邊塞詩派之代表人物,但二人詩風(fēng)各異,清劉熙載概括為“岑超高實”(《藝概》卷二)。今人劉開揚有《高適詩集編年箋注》、孫欽善有《高適集校注》?!?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其詩為4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收詩12首,斷句4。
唐詩匯評
高適(約700—765),字達夫,郡望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早年隨父旅居嶺南。開元中曾求仕長安,又北上薊門,漫游燕趙,后寓居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家貧,浪跡漁樵,與李白、杜甫等交游。天寶八載,因睢陽太守張九皋薦,舉有道科,授封丘尉。十二載,入哥舒翰河西幕,官左驍衛(wèi)兵曹、掌書記。安史禮起,助哥舒翰守潼關(guān)。潼關(guān)失守,奔行在,擢諫議大夫,遷淮南節(jié)度使。左除太子少詹事,分司東都,歷彭、蜀二州刺史。廣德元年,遷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入朝為刑部侍郎,轉(zhuǎn)左散騎常侍。有《高運集》二十卷,已佚。后人編有《高常停集》十卷行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四卷。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七
適字達夫。滄洲渤海人。舉有道科中第。累拜左拾遺。轉(zhuǎn)監(jiān)察御史。元宗西狩。適閒道及帝于河池。遷御史。擢諫議大夫。累除成都尹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廣德元年召為刑部侍郎。轉(zhuǎn)散騎常侍。封渤??h侯。永泰元年卒。贈禮部尚書。謚曰忠。

作品評論

河岳英靈集
評事性拓落,不拘小節(jié),恥預(yù)常科,隱跡博徒,才名自遠(yuǎn)。然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且余所最深愛者:“未知肝膽向誰是?令人卻憶平原君”。
舊唐書·高適傳
天寶中,海內(nèi)事干進者注意文詞。適年過五十,始留意詩什,數(shù)年之間,體格漸變,以氣質(zhì)自高。每吟一篇已,為好事者稱誦。
滄浪詩話
高、岑之詩悲壯,讀之使人感慨。
吳禮部詩話
引時天彝評:高適才高,頗有雄氣。其詩不習(xí)而能,雖乏小巧,終是大才。
《唐詩品》
常侍朔氣縱橫,壯心落落,抱瑜握瑾,浮沉閭巷之間,殆俠徒也。故其為詩,直舉胸臆,模畫景象,氣骨瑯然,而詞鋒華潤,感賞之情,殆出常表。視諸蘇卿之悲憤,陸平原之惆悵,辭節(jié)雖離,而音調(diào)不促,無以過之矣。夫詩本人情,囿風(fēng)氣,河洛之間,其氣渾然遠(yuǎn)矣,其殆庶乎!
詩鏡總論
七言古,盛于開元以后,高適當(dāng)厲名手。調(diào)響氣佚,頗得縱橫;勾角廉折,立見涯涘。以是知李,杜之氣局深矣。
詩鏡總論
高達夫調(diào)響而急。
詩藪
達夫歌行、五言律,極有氣骨。至七言律,雖和平婉厚,然已失盛唐雄贍,漸入中唐矣。
唐詩歸
鐘云:唐人如沈宋、王孟、李杜、錢劉之類,雖兩人并稱,皆有不能強同處。惟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淡遠(yuǎn)之氣,既皆相敵。古詩似張九齡、宋之問一派;五言律只如說話,其極煉、極厚、極潤、極活往往從欹側(cè)歷落中出,人不得以整求之,又不得學(xué)其不整。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史稱達夫五十始為詩,而能以氣質(zhì)自高,每一篇出,好事者輒傳布之。且言其性磊落,不拘小節(jié),恥預(yù)???,隱于博奕,才情自遠(yuǎn)。今讀其七言古諸篇,感慨悲壯,氣骨風(fēng)度絕然建一代旗鼓托,盛唐佳品,豈能多得?
《詩源辨體》
唐人五七言古,高、岑規(guī)宗。然析而論之,高五言未得為正宗,七言乃為正宗耳。岑五言為正宗,七言始能自聘矣。五言古,高、岑俱豪蕩,而高語多粗率,未盡調(diào)達;岑語雖調(diào)達,而意多顯直。高平韻者多雜用律體,仄韻者多忌“鶴膝”?!哐愿栊?,高調(diào)合準(zhǔn)繩,岑體多軼蕩。
《詩源辨體》
五言律,高語多蒼莽,岑語多藻麗,然高入錄者氣格似勝,岑則句意多同。
《詩源辨體》
高、岑五言不拘律法者,猶子美七言以歌行入律,滄浪所謂“古律”是也。雖是變風(fēng),然豪曠磊落,乃才大而失之于放,蓋過而非不及也。
《詩辯坻》
達夫五言律多似短古,亦是風(fēng)調(diào)別處。
按指唐詩歸
中鐘惺所論:趙伯溶云:此論
《唐詩歸折衷》
甚妙,譬如臨池家楷中帶隸,自是高古。元美乃謂高、岑五言律俱不能佳,陳正字時入古體,亦是矯枉之過,八股遂不可學(xué)秦漢耶?此公素善論體裁,不能不失此一言。唐云:君五律本整,鐘但采其不整者耳。吳敬夫云:尚氣骨者竟祖高、岑,然使作意矜張,而神思未閑,體氣不厚,實傷雅道,所云“米元章之字,雖筆力勁健,終有子路事夫子氣象”也。故讀王、孟者,當(dāng)于幽閑之中寮其骨韻;讀高、岑者,當(dāng)于豪邁之外賞其風(fēng)神。
《載酒園詩話又編》
鐘氏曰:“……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澹遠(yuǎn)之氣,既皆相敵”。余意亦終有別。高五言古勁渾樸厚耳;岑稍點染,遂饒秾色。高七言古最有氣力,李、杜之下,即當(dāng)首推;岑自膚立,然如崔季圭代魏王,雖雅望非常,真英雄尚屬捉刀人也。唯短律相匹,長律亦岑不如高。
《師友詩傳續(xù)錄》
問:高、岑似微不同,或高優(yōu)于岑乎?答:唐人齊名,如沈宋、王孟、錢劉、元白、皮陸,皆約略相似,唯李杜、高岑迥別。高悲壯而厚,岑奇逸而峭。鐘伯敬謂高、岑詩如出一手,大謬矣。
原詩
盛唐大家,稱高、岑、工、孟。高、岑相似,而高為稍優(yōu),孟則大不如王矣。高七古為勝,時見沉雄,時見沖澹,不一色,其沉雄直不減杜甫。岑七古間有杰句,苦無全篇,且起結(jié)意調(diào)往往相同,不見手筆。高、岑五七律相似,遂為后人應(yīng)酬活套作俑。如高七律一首中疊用“巫峽啼猿”、“衡陽歸雁”、“青楓江”、“白帝城”,岑一首中疊用“云隨馮”、“雨洗兵”、“花迎蓋”、“柳拂旌”,四語一意;高、岑五律如此尤多。后人行行笈中攜《廣輿記》一部,遂可吟詠遍九州,實高、岑培之也??傊栽掳罪L(fēng)清、鳥啼花落等字裝上地頭,一名日則一首詩成,可以活板印就也。
野鴻詩的
高、岑、王三家均能刻意煉句,又不傷大雅,可謂文質(zhì)棖彬。
養(yǎng)一齋詩話
初學(xué)入手,求其筆勢穩(wěn)稱,則王摩詰、高達夫二家乃正善學(xué)初唐荷。少陵如《洗兵馬》、《古柏行》亦然,但更加雄渾耳。
一瓢詩話
前輩論詩,往往有作踐古人處,如以高達夫、岑媒州五七律相似,遂為后人應(yīng)酬活套,是作踐高、岑語也。后人茍能師法高、岑,其應(yīng)酬活套必不致如近日之惡矣。
《唐詩別裁》
李、杜外,高、岑、王、李,七言古中最矯健者。
石洲詩話
高常侍與岑嘉州不同,鐘退谷之論,阮亭已早辨之。然高之渾樸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直至杜陵,遂合諸公為一手耳。
昭昧詹言
高、岑奇峭,自是有氣骨,非低甲庸淺所及。然學(xué)之者亦須韻句深長,而闊遠(yuǎn)不露,乃佳;不然,恐不免短急無馀韻,仍是俗手耳。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左太沖、才力縱橫,意態(tài)雄杰,妙于造語,每以俊古取致。有如河洲十月,一看思?xì)w;舍下蛩鳴,居然蕭索;載酒平臺,贈君干里:發(fā)端既遠(yuǎn),研意彌新,在小謝之間居然一席。七古與岑一骨,蒼放音多,排奡騁妍,自然沉郁。駢語之中,獨能頓宕,啟后人無限法門,當(dāng)為七言不祧之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6—809 【介紹】: 唐幽州人,其先渤海人,字崇文。德宗貞元中從韓全義鎮(zhèn)長武城,累官金吾將軍。以破吐蕃有功,封渤海郡王。憲宗元和元年,以左神策行營節(jié)度使統(tǒng)兵討劉辟,擒辟檻送京師。入成都時,秋毫無犯。進檢校司空、西川節(jié)度副大使、南平郡王。二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邠寧慶節(jié)度使,為京西諸軍都統(tǒng)。卒謚威武。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46—809 字崇文,幽州(今北京西南)人。少為平盧軍將。德宗貞元四年(788)為長武城使部將,十四年遷長武城使。憲宗元和元年(806)以討劉辟功,授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封南平郡王。二年徙邠寧節(jié)度使。四年九月卒,謚威武。生平見韋貫之《南平郡王高崇文神道碑》以及新、舊《唐書》本傳。《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09 【介紹】: 唐人,字黃芩。生微賤,為渾瑊家奴。性敏慧,有膂力,善騎射,能讀《左氏春秋》,瑊愛養(yǎng)之,為起名。時德宗幸奉天,固從城屯朔方,一以當(dāng)百,以護衛(wèi)有功,封渤??ね酢5伦谪懺吣?,授檢校工部尚書、邠寧節(jié)度使。順宗即位,加檢校禮部尚書。憲宗時進檢校右仆射,后入為羽林統(tǒng)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渤海人,字景圭。本名允中。第進士,為右補闕。文宗大和初為侍御史,奏改今名。敢于切諫。李宗閔為相,高其節(jié),擢諫議大夫,進中書舍人。大和九年,宗閔得罪南遷,元裕出城餞送,以此貶閬州刺史。后復(fù)召為諫議大夫、翰林侍講學(xué)士,兼太子賓客,改御史中丞,歷京兆尹、刑部尚書、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封渤??ち?。入為吏部尚書,卒。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77—852 始名允中,后改今名。字景圭,排行二十九,郡望渤海(今河北滄州一帶)。德宗貞元十二年(796)登進士第,調(diào)補秘書省正字。穆宗時累遷監(jiān)察御史,轉(zhuǎn)右補闕。文宗大和時,為司勛、吏部員外郎,遷左司郎中、諫議大夫,改中書舍人,貶閬州刺史。開成四年(839)為御史中丞。武宗時,為京兆尹,歷左散騎常侍,遷兵部侍郎,轉(zhuǎn)尚書左丞。出為宣歙觀察使。宣宗時,入為吏部尚書,后封渤??す?。大中六年(852)卒,贈尚書右仆射。元裕善書,通經(jīng)術(shù)。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蕭鄴《渤海高公神道碑》。《全唐詩》存斷句2。
全唐文·卷六百九十四
元裕字景圭。渤陽人。始名允中。大和中改今名。第進士。元和中累擢尚書左丞。出為宣歙觀察使。入授吏部尚書。拜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封渤??すW淠昶呤?。贈尚書右仆射。
高承恭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幽州人。高崇文子。文宗大和末,為壽州刺史。開成元年,遷邕管經(jīng)略使,封渤海郡公。武宗會昌元年,自右金吾衛(wèi)大將軍,拜邠寧節(jié)度使。六年,充西南面招討黨項使。改兗州刺史。宣宗大中間,為昭義節(jié)度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87 【介紹】: 唐幽州人,字千里。高崇文孫。世代為禁軍將領(lǐng),屢統(tǒng)兵駐西南。僖宗時歷天平、劍南、鎮(zhèn)海、淮南節(jié)度使,加諸道行營都統(tǒng)、鹽鐵轉(zhuǎn)運等使。鎮(zhèn)壓黃巢起義軍。后懾于義軍聲勢,又因內(nèi)部傾軋,遂坐守?fù)P州,割據(jù)一方。光啟中為部將畢師鐸所殺。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821-887) 字千里,幽州(今北京西南)人。高崇文孫。嫻弓刀騎射,累官神策軍都虞侯、秦州刺史、安南都護、天平軍節(jié)度觀察使、劍南西川節(jié)度觀察使、荊南節(jié)度觀察使等職。僖宗乾符四年(877),進封燕國公。六年,進位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兵馬都統(tǒng),又擢檢校太尉,同平章事,負(fù)責(zé)全面指揮鎮(zhèn)壓黃巢軍。而高擁軍自保,致使兩京失守,僖宗西狩。后兵權(quán)被削,為部將畢師鐸囚殺。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唐詩紀(jì)事》卷六三、《唐才子傳》卷九等。高駢能詩,計有功稱“雅有奇藻”(《唐詩紀(jì)事》卷六三)。身是武人,而好文學(xué),眾稱“落雕御史”。晚年屬意神仙,信用方士與狂人,卒起禍亂,羅隱《廣陵妖亂志》即記其事?!?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50首,斷句4,《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斷句若干。
唐詩匯評
高駢(821-887),字千里,幽州(今北京西南)人。高崇文孫,家世禁軍,少嫻弓馬,且好文,與儒者游。初為長武城使朱叔明司馬,歷神策都虞候、秦州刺史。咸通五年,為安南都護,有功,詔以都護府為靜海軍,授駢節(jié)度使,累加同平章事。乾符中,為劍南西川節(jié)度,徙荊南。六年冬,移鎮(zhèn)淮南。廣明元年,黃巢攻占京師,時駢握重兵,朝廷倚重,進檢校太尉、東面都統(tǒng)、京西京北神策軍諸道兵馬都使。駢擁兵自重,不赴命。后為部下畢師鐸所殺。有《高駢詩》一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一卷。
全唐詩補逸
高駢字千里,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孫,卒僖宗光啟三年。補詩四句。
全唐文·卷八百二
駢字千里。幽州人。南平郡王崇文孫。自神策都虞候累拜秦州刺史。咸通中擢安南都護。遷檢校工部尚書。授靜海軍節(jié)度。再徙交州。僖宗立。為劍南西川節(jié)度。徙荊南。乾符四年進檢校司空。封燕國公。討王仙芝。授鎮(zhèn)海軍節(jié)度使諸道兵馬都統(tǒng)江淮鹽鐵轉(zhuǎn)運等使。以功進檢校司徒。徙淮南。又進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后用妖人呂用之言??v黃巢陷兩京。僖宗乃以王鐸崔安代駢兵柄。加駢侍中。封渤海郡王。光啟初。李煴僭號。受煴偽命。三年。蔡賊孫儒兵過淮口。駢使畢師鐸御之。師鐸與高郵鎮(zhèn)將張神劍鄭漢璋等反攻揚州。殺之。

作品評論

《謝蟠雜說》
唐高駢幼好為詩,雅有奇藻,屬情賦詠,橫絕常流,時秉筆者多不及之。故李氏之季,言勛臣有文者,駢其首焉。
唐詩紀(jì)事
(駢)家世禁衛(wèi),頗修飾,折節(jié)為文學(xué),與諸儒交,硁硁談治道,兩軍中人更稱譽之,號“落雕侍御”。
《詩學(xué)淵源》
(駢)詩情挺拔,善為壯語。

人物簡介

甬上耆舊詩·卷二十六
字士燮,號渤海,以進士歷官右中允。公為人簡易,有東晉風(fēng)味。前是吾鄉(xiāng)袁文榮公全玄洲學(xué)士在翰林,過自引重,待門生多不以禮,公心非之。及分考出就邸,即戒門者,本房新進士造謁,立為通無,使候門下。豫為大被,與諸門生飲極驩,即聯(lián)被同寢。其簡脫若此,一時稱之。

人物簡介

維基
李若訥,字季重,號渤海,山東臨邑人,晚明政治人物、詩人,同進士出身。萬歷十六年(1588年)戊子科山東鄉(xiāng)試舉人,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登甲辰科進士,擔(dān)任夏邑縣知縣、調(diào)內(nèi)鄉(xiāng)縣、當(dāng)涂縣知縣、升戶部郎中。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升任太平府知府,累官湖廣按察司副使。天啟五年(1625年),擔(dān)任四川布政使司右參政。崇禎元年考察免官,二年起為浙江參議,三年升任湖廣副使。崇禎五年(1632年),任四川按察司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