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89詞典 2分類詞匯 87
《漢語大詞典》:論死(論死)
判處死刑。史記·平準(zhǔn)書:“ 湯 奏當(dāng) 異 九卿見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誹,論死?!?span id="bdvie6q" class="book">《資治通鑒·漢高祖九年》:“今吾三族皆以論死?!?胡三省 注:“謂以罪論抵死?!?span id="ev16mdu" class="book">《明史·刑法志一》:“ 太祖 曰:‘子論死,父救之,情也,但論其子,赦其父?!?/div>
《漢語大詞典》:論決(論決)
(1).判決。《唐律疏議·名例·二罪從重》:“若一罪先發(fā),已經(jīng)論決,餘罪后發(fā),其輕若等,勿論?!?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宋史·刑法志一》:“自今凡言處斷、重斷、極斷、決配、朝典之類,未得論決,具獄以聞?!?span id="njb9seh" class="book">《續(xù)資治通鑒·宋太宗淳化二年》:“其未允者,宰相復(fù)以聞,始命論決?!?br />(2).判處死刑;處決囚犯。新唐書·后妃傳上·則天武皇后:“有上封事言 嶺 南流人謀反者,太后遣攝右臺監(jiān)察御史 萬國俊 就按,得實即論決?!?明 謝肇淛 《五雜俎·天部一》:“及論決之日,大風(fēng)霾雷電。”
《國語辭典》:臨刑(臨刑)  拼音:lín xíng
即將處死。如:「即使是犯案累累的重刑犯,在臨刑前,仍不免后悔不已?!埂侗饼R書。卷二八。列傳。元暉業(yè)》:「孝友臨刑,驚惶失措,暉業(yè)神色自若?!?/div>
《漢語大詞典》:輕罪
比重罪為輕的罪行,特指未被判死刑而監(jiān)禁在國家監(jiān)獄的罪犯
尤指不可能成為起訴理由的罪行。例如:有輕罪的經(jīng)歷。
《國語辭典》:法場(法場)  拼音:fǎ cháng
1.執(zhí)行死刑的場地。也稱為「刑場」。
2.宣揚佛法的場所。也稱為「道場」。
《漢語大詞典》:甸人
古官名。掌田野之事及公族死刑。《儀禮·燕禮》:“甸人執(zhí)大燭於庭?!?鄭玄 注:“甸人,掌共薪蒸者?!?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禮記·文王世子》:“公族,其有死罪,則磬于甸人;其刑罪,則纖剸,亦告于甸人?!?鄭玄 注:“甸人,掌郊野之官?!?span id="umztqsu" class="book">《左傳·成公十年》:“ 晉侯 欲麥,使甸人獻麥?!?杜預(yù) 注:“甸人,主為公田者。”舊唐書·李密傳:“甸人為罄,淫刑斯逞?!?/div>
《國語辭典》:招子  拼音:zhāo zi
1.招牌、廣告、海報?!队罉反蟮鋺蛭娜N?;麻T子弟錯立身。第四出》:「如今將孩兒到河南府作場多日。今早掛了招子,不免叫出孩兒來,商量明日雜劇。」《老殘游記》第二回:「那紙還未十分乾,心知是方才貼的,只不知道這是甚么事情,別處也沒見過這樣招子?!挂卜Q為「花招」、「招兒」。
2.門票。
3.死刑犯就刑時,插于背后的紙標(biāo),用來揭示犯人的罪狀、姓名。
4.隨風(fēng)招展的長布簾子。
5.眼睛。多用于江湖人物間。
《漢語大詞典》:伏锧(伏鑕)
亦作“ 伏質(zhì) ”。 古代有腰斬的死刑,施刑時罪犯裸身俯伏砧上,故稱“伏鑕”。質(zhì),通“ 鑕 ”,砧。亦泛指被處死。史記·張丞相列傳:“ 蒼 坐法當(dāng)斬,解衣伏質(zhì)?!?漢 班彪 《王命論》:“勇如 信 、 布 ,強如 梁 、 籍 ,成如 王莽 ,然卒潤鑊伏鑕,烹醢分裂?!?唐 陳子昂 《謝衣表》:“以其伏鑕之魂,更辱賜衣之寵。” 明 沈德符 野獲編·科場·孫蕡陳遇:“蓋仕宦二十年,一禁繫,一從戎,四為下僚,僅一入史局,而不免伏鑕?!?/div>
《漢語大詞典》:槁砧
槀,通“ 稾 ”。古代處死刑,有罪者席稾伏于椹(砧板)上,以鈇斬之。鈇與“夫”同音,后因以“槀砧”為婦女稱丈夫的隱語。 唐 權(quán)德輿 《玉臺體》詩之十一:“昨夜裙帶解,今朝蟢子飛。鉛華不可棄,莫是槀砧歸。” 宋 唐庚 《自笑》詩:“兒餒嗔郎罷,妻寒望槀砧?!币槐咀鳌?稾砧 ”。參閱 明 周祈 名義考·人部
《漢語大詞典》:就法
被處死刑。 明 沈德符 野獲編·刑部·冤親:“時友人 王房仲 ,以蜚語繫請室,市上訛傳將僇反者, 王 驚悸幾欲自裁。迨 宋氏 就法,驚魂始復(fù)?!?/div>
分類:處死死刑
《漢語大詞典》:三就
(1).三成,三套。儀禮·既夕禮:“薦馬,纓三就,入門,北面,交轡?!?鄭玄 注:“纓,今馬鞅也;就,成也。諸侯之臣飾以三色而三成?!?span id="saxugi2" class="book">《周禮·春官·典瑞》:“公執(zhí)桓圭,侯執(zhí)信圭,伯執(zhí)躬圭,繅皆三采三就?!?br />(2).猶三匝,三重。大戴禮記·衛(wèi)將軍文子:“夫子之門人蓋三就焉。” 俞樾 群經(jīng)平議·大戴禮記一:“三就者,三帀也……夫子之門人三就,言其多也?!?br />(3).謂古時服死刑者,依照身份不同,分別三處就刑。書·舜典:“五刑有服,五服三就?!?孔 傳:“行刑當(dāng)就三處:大罪於原野,大夫於朝,士於市?!?孔穎達 疏:“行刑當(dāng)就三處,惟謂大辟罪耳……惟死罪當(dāng)分就處所,其墨、劓、剕、宮無常處可就也?!?/div>
《漢語大詞典》:小辟
死刑以外的刑罰。周禮·秋官·掌囚“及刑殺告刑于王” 漢 鄭玄 注:“告王以今日當(dāng)行刑及所刑姓名也。其死罪,則曰,某之罪在大辟。其刑罪,則曰,某之罪在小辟。”
分類:死刑刑罰
《漢語大詞典》:淩遲(淩遲)
1.衰退;衰敗。 晉 葛洪 抱樸子·刺驕:“道化凌遲,流遁遂往,賢士儒者,所宜共惜。”《梁書·侯景傳》:“兼屬 魏國 凌遲,外無勍敵,故能西取 華陵 ,北封 淮泗 ?!?span id="kgoaxu1" class="book">《續(xù)資治通鑒·宋高宗建炎三年》:“今日之事,反正而興之在陛下,其遂凌遲不振,亦在陛下。”
2.俗稱剮刑。封建時代最殘酷的一種死刑。始于 五代 , 清 末始廢。宋史·刑法志一:“凌遲者,先斷其支體,乃抉其吭,當(dāng)時之極法也?!绷?,一本作“ 凌 ”。 清 錢泳 《履園叢話·耆舊·香洲先生》:“忽命輿大搜 張 室,得木杵於牀下,血痕殷然,尺寸與格傷合,遂定以凌遲詳報?!?span id="0gczqtf" class="book">《清史稿·諸王傳六·允禩》:“ 張明德 坐凌遲處死?!?/div>
《漢語大詞典》:論殺(論殺)
判處死刑。史記·酷吏列傳:“使案邊失亡,所論殺甚眾?!?span id="6kwja67" class="book">《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及 長 身自賊殺無罪者一人;令吏論殺無罪者六人?!?/div>
《漢語大詞典》:劊子(劊子)
執(zhí)行死刑的人。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十一:“因召劊子,令每日執(zhí)劍待命於庭下?!?元 無名氏 《馬陵道》第二折:“劊子,將 孫子 釋了縛者?!?span id="owi6uls" class="book">《水滸傳》第四十回:“飯后點起士兵和刀杖劊子,約有五百餘人?!?清 昭梿 嘯亭雜錄·陸雙全:“侍郎臨刑日, 雙全 奔赴市曹,以重賄付劊子,速使其斃,免諸痛楚?!?/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