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習指南
其它
簡繁轉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果:
全部
14
詞典
1
分類詞匯
13
詞典
武裝力量
分類詞匯
義勇
武備
統(tǒng)帥
設防
山夷
打退
集結
動員
總動員
中國人民解放軍
暴力革命
槍桿子
人民警察
《漢語大詞典》:
武裝力量(武裝力量)
國家正規(guī)軍隊及其他武裝組織的總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75年)第十五條:“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民兵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工農(nóng)子弟兵和各族人民的武裝力量。”
分類:
武裝力量
國家
正規(guī)軍
武裝
組織
《國語辭典》:
義勇(義勇)
拼音:
yì yǒng
1.見義勇為。《漢書。卷七○。陳湯傳》:「策慮愊億,義勇奮發(fā),卒興師奔逝,橫厲烏孫。」
2.宋代兵制,選民為兵稱為「義勇」?!端问?。卷一九○。兵志四》:「慶歷二年,籍河北強壯,得二十九萬五千,揀十之七為義勇,且籍民丁以補其不足?!?/div>
分類:
見義勇為
義勇
抗暴
人
精神
自愿
州郡
組織
鄉(xiāng)里
武裝力量
鄉(xiāng)兵
《國語辭典》:
武備(武備)
拼音:
wǔ bèi
軍事方面的設施。《谷梁傳。襄公二十五年》:「古者雖有文事,必有武備?!埂都t樓夢》第六三回:「如今四海賓服,八方寧靜,千載百載不用武備?!?/div>
分類:
武備
軍備
武裝力量
軍事
裝備
《國語辭典》:
統(tǒng)帥(統(tǒng)帥)
拼音:
tǒng shuài
1.統(tǒng)領,指揮部屬。《新唐書。卷六。肅宗本紀》:「朝隱等敗奚、契丹于范陽北,肅宗以統(tǒng)帥功遷司徒?!?br />2.國家軍隊的最高指揮者。通常指國家元首而言。
分類:
統(tǒng)帥
統(tǒng)轄
統(tǒng)率
率領
武裝力量
主帥
《國語辭典》:
設防(設防)
拼音:
shè fáng
設置防御保衛(wèi)的設施。如:「處處設防」。
分類:
設防
防衛(wèi)
戒備
備之
武裝力量
《漢語大詞典》:
山夷
(1).山勢平緩。
《
三國志·魏志·和洽傳
》
:“ 荊州 劉表 無他遠志,愛人樂士,土地險阻,山夷民弱,易依倚也?!?br />(2).古代對聚集山中的武裝力量的貶稱。
《
晉書·杜預傳
》
:“攻破山夷,錯置屯營,分據(jù)要害之地,以固維持之勢。” 唐
元結
《賊退示官吏》
詩:“今來典斯郡,山夷又紛然?!?/div>
分類:
山勢
平緩
聚集
山中
武裝力量
貶稱
《國語辭典》:
打退
拼音:
dǎ tuì
1.趕走、驅逐?!段拿餍∈贰返诙兀骸溉A甫昨日聽了他一番議論,把那住夜的念頭早打退了許多?!?br />2.取消、消除。如:「何不把那約會打退?」《文明小史》第二三回:「華甫昨日聽了他一番議論,把那住夜的念頭早打退了許多?!?/div>
分類:
擊退
趕走
取消
打擊
預約
驅逐
襲擊
退敵
敵人
武裝力量
《國語辭典》:
集結(集結)
拼音:
jí jié
聚集、集合。多指集合兵力于一指定地區(qū),藉以準備更進一步的行動。如:「大批記者集結在機場采訪劫機事件?!?/div>
分類:
集結
武裝力量
許多
聚集
一處
《國語辭典》:
動員(動員)
拼音:
dòng yuán
1.為適應國防軍事的需要,將國家軍力、人力、物力、財力等,由平時狀態(tài)轉為戰(zhàn)時狀態(tài),使國力能作最有效發(fā)揮的作為。
2.發(fā)動人群加入某項活動。如:「選舉期間,候選人幾乎動員了所有的親朋好友來拉票,以求得當選。」
分類:
動員
軍事
發(fā)動
軍事術語
動人
事術
人參
參加
運用
把國
國家
武裝力量
和平
平狀
狀態(tài)
轉入
《國語辭典》:
總動員(總動員)
拼音:
zǒng dòng yuán
1.即將面臨戰(zhàn)爭等緊急狀態(tài)的時候,將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由平時狀態(tài)進入戰(zhàn)爭狀態(tài),稱為「總動員」。
2.出動全體人員的力量完成某事。如:「全校師生總動員,整理庭園環(huán)境。」
分類:
國家
武裝力量
平時
狀態(tài)
轉入
《漢語大詞典》:
中國人民解放軍
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裝力量的主體。是中國共產(chǎn)黨締造和領導,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武裝,為人民利益而戰(zhàn)和堅持為人民服務的人民軍隊。誕生于1927年8月1日。初稱中國工農(nóng)紅軍。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先后創(chuàng)建了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紅軍第二十五軍、陜北紅軍等多支紅軍主力部隊,開展土地革命。1935年遵義會議后,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中的領導地位,并勝利完成了二萬五千里長征??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在敵人后方建立了抗日根據(jù)地,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的主力軍。解放戰(zhàn)爭時期,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推翻了國民黨的反動統(tǒng)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解放軍擔當保衛(wèi)國防,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任務,同時開展革命化、現(xiàn)代化、正規(guī)化建設,使之發(fā)展成由陸、海、空三軍組成的諸軍、兵種合成的軍隊。
分類:
中華
華人
人民
共和國
武裝力量
主體
中國
共產(chǎn)黨
締造
領導
《國語辭典》:
暴力革命
拼音:
bào lì gé mìng
以武裝行動為手段來推動社會改變,通常指所謂的流血革命。
分類:
統(tǒng)治階級
用武
武裝力量
推翻
反動
奪取
政權
斗爭
《國語辭典》:
槍桿子(槍桿子)
拼音:
qiāng gǎn zi
1.槍枝。
2.泛指軍隊、武力。如:「他是靠槍桿子打出天下的?!?/div>
分類:
槍身
武器
武裝力量
《漢語大詞典》:
人民警察
我國維持社會秩序和治安的武裝力量。亦指構成這種力量的人員,簡稱民警。
分類:
維持
社會秩序
和治
治安
武裝力量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