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二十五方便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臺家修禪之法,分方便與正修二道,先為方便行,有二十五種,其次正修十乘觀法。二十五種之方便行,分為五科:一、具五緣:持戒清凈(離三業(yè)之非)、衣食具足(蔽形凌饑)、閒居靜處(山林蘭若)、息諸緣務(學問猶廢何況俗事)、近善知識(資我身長我道)。二、訶五欲:訶色(色如熱鐵丸)、訶聲(聲如涂毒鼓)、訶香(香如憋龍之氣)、訶味(味如沸密湯)、訶觸(觸如臥師子)。三、棄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此五法蓋覆心神,使不能發(fā)定慧,故名為蓋。四、調五事:調心不沈不浮,調身不緩不急,調息不澀不滑,調眠不節(jié)不恣,調食不饑不飽,五事各須中庸。五、行法:欲(欲離妄想顛倒欲得禪定智慧)、精進(持戒棄蓋初中后夜勤行精進)、念(賤世法貴禪定智慧之念)、巧慧(籌量世樂與禪定智慧樂之得失輕重)、一心(念慧分明見世間之苦患與定慧之尊貴)。止觀四曰:「此二十五法通為一切禪慧方便,諸觀不同,故方便亦轉?!顾慕虄x曰:「依上四教修行時,各有方便正修,謂二十五方便十乘觀法。(中略)此二十五法為四教前方便,故應須具足,若無此方便者,世間禪定尚不可得,豈況出世妙理乎?」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二十五方便,本臺宗所立,然乃通于一切教乘者,故行者于此前方便,應須具足也。
一、具五緣 具五緣者:
一、持戒清凈   二、衣食具足  三、閑居靜處  四、息諸緣務
五、近善知識
二、訶五欲 訶五欲者:
一、訶色如熱金丸  二、訶聲如涂毒鼓  三、訶香如憋龍氣
四、訶味如沸密湯  五、訶觸如臥師子
三、棄五蓋 棄五蓋者:
一、棄貪欲觀不凈  二、棄瞋恚觀慈悲  三、棄睡眠以精進
四、棄掉悔以數(shù)息  五、棄疑以信心
四、調五事 謂五事者:
一、調心,不沉不浮  二、調身,不緩不急  三、調息,不澀不滑
四、調眠,不節(jié)不恣  五、調食,不饑不飽
五、行五法 行五法者:
一、欲,欣習無厭   二、精進,曉夜匪懈  三、念,念念相續(xù)
四、巧慧,善得其意  五、一心,一心無異
止觀云:「夫道不孤運,弘之在人。人弘勝法,假緣進道,所以須具五緣。緣力既具,當割諸嗜欲,嗜欲外屏,當內(nèi)凈其心。其心若寂,當調試五事。五事調已,行于五法,必至所在。」四教儀云:「此二十五法,為前方便,故應須具足?!?/div>
七方便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小乘之七賢位也,是為入見道之圣位之方便行位。故曰方便。(參見:七賢)?!居帧刻炫_涉于諸教立二種之七方便:第一為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藏教之菩薩乘,通教之菩薩乘。別教之菩薩乘。此七方便依藥草喻品三草二木之意而立者。法華玄義六曰:「章安云:或以七方便根性為七子,謂人天二乘三教菩薩。」第二為藏教之聲緣二人,通教之聲緣菩三人與別教之菩薩,圓教之菩薩也。是在斷見思二惑上立之。見七帖見聞。
【佛學常見辭匯】
即小乘的三賢四善根。三賢是五停心觀、別相念處、總相念處。四善根是暖、頂、忍、世第一法。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聲聞修道之法,有七方便。天臺四教儀集注云七方便,方謂方法,便謂便宜,猶善巧也。謂一切眾生,欲出三界,斷除煩惱惑業(yè),而證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種法門而為方便也。
一、五停心 停,止也,住也,心即慮知心也,謂眾生
一、多貪者以不凈觀治之
二、多瞋者以慈悲觀治之
三、多散者以數(shù)息觀治之
四、愚癡者以因緣觀治之
五、多障者以念佛觀治之
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種妄心,故名五停心。
二、別相念 別,謂各別。相,謂行相。念,即觀也。謂四念處。
一、觀身不凈
二、觀受是苦
三、觀心無常
四、觀法無我
四種行相,各別不同,故名別相念。
三、總相念 總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種,一念俱觀。如觀身不凈,則知受心法皆不凈,乃至觀法無我。則知身受心亦無我,故名總相念。
四、煖位 煖者從喻立名,以前別相總相念處,觀于四諦之境,能發(fā)相似之解,伏煩惱惑,得佛法氣分,猶如鉆木求火,雖火未現(xiàn)先得煖氣,故名煖位。
五、頂位 頂者謂修四諦法所得相似之解,轉復增勝,定觀分明。在于煖位之上,如登山頂,觀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頂位。
六、忍位 忍者忍可也,謂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增進善根,于四諦境,堪忍樂欲,故名忍位。
七、世第一位 世即世間也,謂修四諦所至此,漸明法性,將入初果,雖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間,稱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
【三藏法數(shù)】
(亦名七賢,出天臺四教儀集注)
方,謂方法。便,謂便宜,猶善巧也。謂一切眾生,欲出三界,斷除煩惱惑業(yè),而證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種法門,而為方便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一、五停心〕,停,止也,住也。心,即慮知心也。謂眾生多貪者,以不凈觀治之。多瞋者,以慈悲觀治之。多散者,以數(shù)息觀治之。愚癡者,以因緣觀治之。多障者,以念佛觀治之。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種妄心,故名五停心。(因緣觀者,謂觀十二因緣也。)
〔二、別相念〕,別,謂各別。相,謂行相,念,即觀也。謂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種行相,各別不同,故名別相念。
〔三、總相念〕,總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種一念俱觀。如觀身不凈,則知受心法皆不凈。乃至觀法無我,則知身受心亦無我,故名總相念。
〔四、煖位〕,煖者,從喻立名。以前別相、總相、念處觀于四諦之境,能發(fā)相似之解,伏煩惱惑,得佛法氣分。猶如鉆木求火,火雖未現(xiàn),先得煖氣,故名煖位。(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相似解者,謂于真空之理,雖未真證,已有相似之解也。)
〔五、頂位〕,頂者,謂修四諦法所得相似之解,轉復增勝,定觀分明,在于煖位之上。如登山頂,觀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頂位。
〔六、忍位〕,忍者,忍可也。謂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增進善根,于四諦境,堪忍樂欲,故名忍位。
〔七、世第一位〕,世,即世間也。謂修四諦行,至此漸見法性,將入初果,雖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間稱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初果,即須陀洹果也。)
七方便人
【佛學大辭典】
(雜名)七方便之人也。(參見:七方便)
七方便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小乘之七賢位也,是為入見道之圣位之方便行位。故曰方便。(參見:七賢)?!居帧刻炫_涉于諸教立二種之七方便:第一為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藏教之菩薩乘,通教之菩薩乘。別教之菩薩乘。此七方便依藥草喻品三草二木之意而立者。法華玄義六曰:「章安云:或以七方便根性為七子,謂人天二乘三教菩薩?!沟诙椴亟讨暰壎耍ń讨暰壠腥伺c別教之菩薩,圓教之菩薩也。是在斷見思二惑上立之。見七帖見聞。
【佛學常見辭匯】
即小乘的三賢四善根。三賢是五停心觀、別相念處、總相念處。四善根是暖、頂、忍、世第一法。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聲聞修道之法,有七方便。天臺四教儀集注云七方便,方謂方法,便謂便宜,猶善巧也。謂一切眾生,欲出三界,斷除煩惱惑業(yè),而證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種法門而為方便也。
一、五停心 停,止也,住也,心即慮知心也,謂眾生
一、多貪者以不凈觀治之
二、多瞋者以慈悲觀治之
三、多散者以數(shù)息觀治之
四、愚癡者以因緣觀治之
五、多障者以念佛觀治之
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種妄心,故名五停心。
二、別相念 別,謂各別。相,謂行相。念,即觀也。謂四念處。
一、觀身不凈
二、觀受是苦
三、觀心無常
四、觀法無我
四種行相,各別不同,故名別相念。
三、總相念 總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種,一念俱觀。如觀身不凈,則知受心法皆不凈,乃至觀法無我。則知身受心亦無我,故名總相念。
四、煖位 煖者從喻立名,以前別相總相念處,觀于四諦之境,能發(fā)相似之解,伏煩惱惑,得佛法氣分,猶如鉆木求火,雖火未現(xiàn)先得煖氣,故名煖位。
五、頂位 頂者謂修四諦法所得相似之解,轉復增勝,定觀分明。在于煖位之上,如登山頂,觀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頂位。
六、忍位 忍者忍可也,謂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增進善根,于四諦境,堪忍樂欲,故名忍位。
七、世第一位 世即世間也,謂修四諦所至此,漸明法性,將入初果,雖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間,稱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
【三藏法數(shù)】
(亦名七賢,出天臺四教儀集注)
方,謂方法。便,謂便宜,猶善巧也。謂一切眾生,欲出三界,斷除煩惱惑業(yè),而證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種法門,而為方便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一、五停心〕,停,止也,住也。心,即慮知心也。謂眾生多貪者,以不凈觀治之。多瞋者,以慈悲觀治之。多散者,以數(shù)息觀治之。愚癡者,以因緣觀治之。多障者,以念佛觀治之。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種妄心,故名五停心。(因緣觀者,謂觀十二因緣也。)
〔二、別相念〕,別,謂各別。相,謂行相,念,即觀也。謂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種行相,各別不同,故名別相念。
〔三、總相念〕,總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種一念俱觀。如觀身不凈,則知受心法皆不凈。乃至觀法無我,則知身受心亦無我,故名總相念。
〔四、煖位〕,煖者,從喻立名。以前別相、總相、念處觀于四諦之境,能發(fā)相似之解,伏煩惱惑,得佛法氣分。猶如鉆木求火,火雖未現(xiàn),先得煖氣,故名煖位。(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相似解者,謂于真空之理,雖未真證,已有相似之解也。)
〔五、頂位〕,頂者,謂修四諦法所得相似之解,轉復增勝,定觀分明,在于煖位之上。如登山頂,觀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頂位。
〔六、忍位〕,忍者,忍可也。謂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增進善根,于四諦境,堪忍樂欲,故名忍位。
〔七、世第一位〕,世,即世間也。謂修四諦行,至此漸見法性,將入初果,雖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間稱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初果,即須陀洹果也。)
八方天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東方因陀羅,帝釋天也。南方燄摩羅,燄摩天也。西方嚩嚕拿,水天也。北方毗沙門,毗沙門天也。東北伊舍尼,伊舍那天也。東南護摩,火天也。西南涅哩底,羅剎天也。西北嚩庾,風天也。約于八方之天神而立方名。大日經(jīng)疏五曰:「行者應知護法八位,凡所造作漫荼羅,隨此而轉。東方因陀羅,次第隨轉至,南方閻摩羅,西方嚩嚕拿,北方毗沙門,東南為護摩,西南涅哩底,西北為嚩臾?!?/div>
八方便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妙吉祥菩薩秘密八字陀羅尼修行儀軌說,持誦者當具八方便。頌曰:「凈浴著凈衣,涂香嚴身體,歸命念真言,至誠恭敬禮,焚香懺諸罪,隨喜及難請,回向發(fā)弘誓,深起大慈悲,如此八方便,勤行勿遺忘,然后凈三業(yè),依法作持念?!?/div>
八方上下
【佛學大辭典】
(術語)謂四方,四維,上下之十方也。
九方便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九種之方便也。原出于大日經(jīng)第七增益守護清凈行品,即胎藏次第修法中所誦九種之頌及其印契真言也。由此九種印明之方便力而成真實,或所修之法前后方便,故稱為九方便一作禮方便,二出罪方便,三歸依方便,四施身方便,五發(fā)菩提心方便,六隨喜方便,七勸請方便,八奉請法身方便,九回向方便是也。作禮方便者,先歸命于十方之三寶,恭敬禮拜之意。其頌有八句曰:「歸命十方正等覺,三世一切具三身,歸命一切大乘法,歸命不退菩提眾,歸命諸明真實言,歸命一切諸密印,以身口意清凈業(yè),殷勤無量恭敬禮?!钩鲎锓奖阏?,欲修萬善,不滅罪業(yè),則善業(yè)難生,故懺悔眾罪。其頌有十句曰:「我由無明所積集,身口意業(yè)造眾罪,貪欲恚癡覆心故,于佛正法賢圣僧,父母二師善知識,以及無量諸生所,無始生死流轉中,具造極重無盡罪,親對十方現(xiàn)在佛,悉皆懺悔不復作。」歸命方便者,歸依三寶之意。其頌有四句曰:「南無十方三世佛,三種常身正法藏,勝愿菩提大心眾,我今皆悉正歸依?!故┥矸奖阏撸匀龢I(yè)為己有,恐煩惱因惡業(yè)得便,故獻身于如來,如教而行。其頌有四句曰:「我凈此身離諸垢,及與三世身口意,過于大海剎塵數(shù),奉獻一切諸如來?!拱l(fā)菩提心方便者,既以身獻佛,則必應有上求菩提下化眾生之所作,故應發(fā)菩提心。其頌有六句曰:「凈菩提心勝愿寶,我今起發(fā)濟群生,生苦等集所纏繞,及與無知所害身,故攝歸依令解脫,常當利益諸含識?!闺S喜方便者,菩薩乃至眾生微少之善根,皆可隨意之意。其頌有六句曰:「十方無量世界中,諸正遍知大海眾,種種善巧方便力,及諸佛子為眾生,諸有所修福業(yè)等,我今一切盡隨喜。」勸請方便者,眾生之修善,即因佛之說法,故勸諸佛而請法雨。其頌有四句曰:「我今勸請諸如來,菩提大心救世者,唯愿普于十方界,恒以大云降法雨?!狗钫埛ㄉ矸奖阏撸鹬f法,在于利益。利益種類雖多,而以轉在纏之苦身使證悟凈妙法身為最。故奉請法身。其頌有四句曰:「愿令凡夫所住處,速舍眾苦所集身,當?shù)弥劣跓o垢處,安住清凈法界身?!够叵蚍奖阏撸敢陨习松聘?,并十方三世之諸善萬行,悉回向于法界,自他皆證得菩提也。其頌有四句曰:「所修一切眾善業(yè),利益一切眾生故,我今盡皆正回向,除生死苦至菩提?!褂∑跽嫜?,今從略。又要略念誦經(jīng)九種方便:一虔誠禮拜,二懺悔法,三歸依法,四分身供養(yǎng),五發(fā)勝菩提心,六隨喜功德,七勸請德云,八請佛住世,九回向菩薩。其意亦同。
九方便十波羅蜜菩薩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于前九方便一一配以檀波羅蜜菩薩。戒波羅蜜菩薩,忍辱波羅蜜菩薩,精進波羅蜜菩薩,禪波羅蜜菩薩,般若波羅蜜菩薩,方便波羅蜜菩薩,愿波羅蜜菩薩,力波羅蜜菩薩。第十之智波羅蜜菩薩,通于隨喜已下四方便,此十波羅蜜菩薩在胎藏界之虛空藏院。
十二方凈土佛世界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十二佛)
十二佛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于東方配三佛于西南北四維上下各配一佛,一、東方虛空功德清凈微塵等目端正功德相光明華波頭摩琉璃光寶體香最上香供養(yǎng)訖種種莊嚴頂髻無量無邊日月光明愿力莊嚴變化莊嚴法界出生無障礙王如來。二、東方毫相日月光明燄寶蓮華堅如金剛身毗盧遮那無障礙眼圓滿十方放光照一切佛剎相王如來。三、東方一切莊嚴無垢光如來。四、南方辯才瓔珞思念如來。五、西方無垢月相王名稱如來。六、北方華莊嚴作光明如來。七、東南方作燈明如來。八、西南方寶上相名稱如來。九、西北方無畏觀如來。十、東北方無畏無怯毛孔不豎名稱如來。十一、下方獅子奮迅根如來。十二、上方金光威王相似如來。見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滅罪經(jīng)。
十方
【佛學大辭典】
(雜語)佛經(jīng)稱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十方。
【佛學常見辭匯】
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世界之界,向形表推之,如云十方。十方者,十方位也。即東、西、南、北、四維(東北、東南、西北、西南)、上、下。
十方剎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不拘甲乙請諸方名宿使住持之,名十方剎。梵語謂寺院為招提。即此義也。
【佛學常見辭匯】
十方剎土,亦即十方國土的意思。
十方十佛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十佛)
十佛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種種不一。(一)稱贊凈土經(jīng)十佛:一東方不動如來,二南方日月光如來,三西方無量壽如來,四北方無量光嚴通達覺慧如來,五下方一切妙法正理常放火王勝德光明如來,六上方梵音如來,七東南方最勝廣大云雷音王如來,八西南方最勝日光名稱功德如來,九西北方無量功德火王光明如來,十東北方無數(shù)百千俱胝廣慧如來。此十方經(jīng)中或舉一佛或舉五佛六佛之名,今取其上首之一佛。(二)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十佛:一東方無憂界善德如來,二南方歡喜界栴檀德如來,三西方善世界無量明如來,四北方無動界相德如來,五東南方月明界無憂如來,六西南方眾相界寶施如來,七西北方眾音界華德如來,八東北方安穩(wěn)界三乘行如來,九上方眾月界廣眾德如來,十下方廣世界海德如來。(三)十吉祥經(jīng)十佛:一東方莊嚴世界大光曜如來,二東方諦勝諸勝世界慧燈明如來,三東方金剛世界大雄如來,四東方凈尊位世界無垢塵如來,五東方金光明世界上像幢十蓋王如來,六東方大威神世界威神自在王如來,七東方香熏世界極受上愿王如來,八東方寶嚴世界內(nèi)寶如來,九東方海燈明世界大海如來,十力燈明世界十力現(xiàn)如來。(四)華嚴經(jīng)十佛,華嚴經(jīng)升須彌山頂品,帝釋向世尊頌偈說過去十佛,各來此處演妙法,是理實過去一切諸佛體,圓融法爾無二,今于此殿說十住法,故復欲顯無盡,說十佛也:一迦葉如來,二拘那含牟尼佛,三拘留孫佛,四隨業(yè)佛,又曰毗舍符。五尸棄佛,六毗波尸佛,七弗沙佛,八提舍佛,九波頭摩佛,十錠光佛。出探玄記五。
十方世界
【佛學大辭典】
(雜語)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有有情世界無量無邊,故曰十方世界。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就娑婆世界,而說鄰近之十方世界。
一、東方 密洲?!     ×?、西南方 鮮少。
二、西方 離垢。      七、東北方 攝取。
三、南方 豐溢?!     “恕⑽鞅狈健g喜。
四、北方 豐樂?!     【拧⑸戏健≌褚?。
五、東南方 饒益?!    ∈⑾路健£P籥。
【俗語佛源】
「十方」是佛教關于空間的說法,包括四面八方和上下。這個概念本于《楞嚴經(jīng)》卷四:「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xiàn)在為世?!够蛴谩甘健怪甘澜?、天下。如唐太宗《圣教序》:「弘濟萬品,典御十方?!故篱g一切僧,稱為「十方僧」,如唐·杜甫《太平寺泉眼》詩:「取供十方僧,香美勝牛乳。」世間一切佛,稱為「十方佛」,如八指頭陀《發(fā)愿偈》之一:「稽首釋迦尊,皈命十方佛?!狗鸾陶J為,世界如恒河沙數(shù),無窮無盡,謂之「十方世界」。如明·楊慎《佛書四六》:「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露全身?!?(李明權)
十方凈土
【佛學大辭典】
(術語)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有諸佛凈土,無量無邊,故云十方凈土。
【佛學常見辭匯】
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都有諸佛凈土,故云十方凈土。
十方住持
【佛學大辭典】
(術語)與十方剎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