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群迷
佛教語。謂迷失本性的眾生。《觀經(jīng)玄義分》:“羣迷性隔,樂欲不同。”《大日經(jīng)疏》二:“追羣迷,出于火宅?!?/div>
《國語辭典》:終教(終教)  拼音:zhōng jiào
中國佛教華嚴(yán)宗的判教學(xué)說,將闡釋眾生皆可成佛的如來藏系經(jīng)典,如《楞伽經(jīng)》等,判歸為五教中的第三類,謂之「終教」?!?a target='_blank'>華嚴(yán)一乘教義分齊章》卷一:「圣教萬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終教,四頓教,五圓教?!?/div>
《漢語大詞典》:宿業(yè)(宿業(yè))
(1).前世的善惡因緣。佛教相信眾生有三世因果,認(rèn)為過去世所作的善惡業(yè)因,可以產(chǎn)生今生的苦樂果報(bào)。 宋 彭乘 墨客揮犀卷八:“ 德 性根好道,宿業(yè)所牽,未能脫去,乃此拘留?!?清 陳守詒 《〈香祖樓〉后序》:“情能終局,歡娛皆係前塵;恨少收塲,苦惱多由宿業(yè)?!钡澜桃嘀v宿業(yè),與佛教義相近。 南朝 梁 陶弘景 周氏冥通記卷一:“吾今去,勿輕示人,世上亦有經(jīng),子有宿業(yè),故口相授耳。”
(2).猶舊業(yè)。 宋 蘇軾 《答劉沔都漕書》:“ 軾 平生以言語文字見知於世,亦以此取疾於人,得失相補(bǔ),不如不作之安也。以此常欲焚棄筆硯,為瘖默人,而習(xí)氣宿業(yè),未能盡去,亦謂隨手云散鳥沒矣?!?br />(3).謂久諳其事。 宋 蘇軾 《賜正議大夫知樞密院事安燾乞退不允批答制》之二:“吾欲兵民兼利,戎夏兩安。非宿業(yè)更變之臣,懼有傷財(cái)玩寇之患?!?/div>
《漢語大詞典》:真身
佛教語。佛教認(rèn)為為度脫眾生而化現(xiàn)的世間色身。佛、菩薩、羅漢等。 唐 慧能 《壇經(jīng)·付囑品》:“十一月, 廣 、 韶 、 新 三郡官僚洎門人僧俗,爭迎真身,莫決所之。” 宋 文天祥 《南華山》詩原注:“ 六祖禪師 真身蓋數(shù)百年矣?!?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摩騰真身:“今 洛 中 白馬寺 , 摩騰 真身尚在。” 秦牧 《惠能和尚的偈語》:“六十年代, 南華寺 還有他的‘真身’和‘衣缽’。”
《漢語大詞典》:法乳
(1).佛教語。喻佛法。謂佛法如乳汁哺育眾生。《涅槃經(jīng)·如來性品》:“飲我法乳,長養(yǎng)法身。” 五代 徐綸 《陽城龍泉院記》:“ 敬謙 、 敬審 等皆能不辜法乳,永保衣珠,共匡教門。” 清 唐孫華 《長椿寺拜瞻明慈圣李太后御容恭賦四十韻》:“法乳三千界,慈儀四十年?!?br />(2).把小米放在罌中熬成的湯。 宋 陶谷 清異錄·饌羞:“ 明宗 在藩不妄費(fèi),嘗召幙屬論事,各設(shè)法乳半盞,蓋甖中粟所煎者?!?/div>
《漢語大詞典》:含識(shí)(含識(shí))
佛教語。謂有意識(shí)、有感情的生物,即眾生。 南朝 梁簡文帝 《馬寶頌》:“愍含識(shí),資惠命,引蒼生,歸法性。” 隋煬帝 《寶臺(tái)經(jīng)藏愿文》:“開發(fā)含識(shí),濟(jì)渡羣生?!?span id="hdybm2x" class="book">《南史·梁紀(jì)上·高祖武帝》:“於是祈告天地宗廟,以去殺之理,欲被之含識(shí)?!?/div>
《漢語大詞典》:性識(shí)(性識(shí))
(1).天分,悟性。 南朝 梁 沈約 《神不滅論》:“其愚者則不辨菽麥,其悖者不知愛敬,自斯以上,性識(shí)漸弘。” 唐 無名氏 《冥音錄》:“長女適邑人 丁玄夫 ,性識(shí)不甚聰慧。” 馬其昶 《〈古文辭類纂標(biāo)注〉序》:“夫文字之見,隨所觸感,各肖其性識(shí)才學(xué)以出,其淺深高下不同之致,奚啻九級(jí)之臺(tái)乎?”
(2).佛教稱眾生的根性心識(shí)。隋書·經(jīng)籍志四:“初, 釋迦 説法,以人之性識(shí)根業(yè)各差,故有大乘小乘之説?!?清 紀(jì)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蓋怨毒之念,根於性識(shí)?!?/div>
《漢語大詞典》:利生
佛教語。利益眾生。 唐 慧能 《壇經(jīng)·付囑品》:“師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傳衣,三十九祝髮,説法利生三十七載。”
《國語辭典》:化緣(化緣)  拼音:huà yuán
1.僧、尼、道士向人求乞布施。因布施者與仙佛結(jié)下善緣,故稱為「化緣」。《西游記》第二○回:「那老兒聽得這篇言語,哈哈笑道:『原來是個(gè)撞頭化緣的熟嘴兒和尚?!弧埂队魇烂餮?。卷二九。月明和尚度柳翠》:「寺里有兩個(gè)小和尚都去化緣,因此寺中冷靜,無人走動(dòng)?!挂卜Q為「募化」、「求化」。
2.與俗世的因緣。唐。白居易〈唐撫州景云寺律大德上弘和尚石塔碑銘〉:「隨順化緣,故坐甘露壇而誓眾生盟者二十年?!埂毒暗聜鳠翡?。天竺第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吾化緣已終,當(dāng)歸寂滅?!?/div>
《漢語大詞典》:寶界(寶界)
佛教語。即凈土。謂無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等五濁垢染的清潔世界。 唐 廣宣 《賀幸普濟(jì)寺應(yīng)制》詩:“南方寶界幾由旬,八部同瞻一佛身?!?宋 秦觀 《次韻公辟州宅月夜偶成》:“翠木玲瓏藏寶界,白煙濃淡瑣華堂?!?元 張昱 《送天使僧》詩:“萬間靈谷見,一切布金為。寶界山河大,璇題雨露垂?!?/div>
《國語辭典》:寶筏(寶筏)  拼音:bǎo fá
1.比喻引導(dǎo)眾生渡過苦海到達(dá)彼岸的佛法。唐。李白春日歸山寄孟浩然〉詩:「金繩開覺路,寶筏度迷川。」
2.泛指能解人迷惑的思想、學(xué)說或工具。如:「升平寶筏」。
《漢語大詞典》:攝受(攝受)
(1).佛教語。謂佛以慈悲心收取和護(hù)持眾生。 南朝 梁簡文帝 《大愛敬寺剎下銘》:“應(yīng)此一千,現(xiàn)茲權(quán)實(shí),隨方攝受,孰能弘濟(jì)?!?唐 慧能 《壇經(jīng)·頓漸品》:“汝可他日易形而來,吾當(dāng)攝受?!?明 葉憲祖 《北邙說法》:“弟子們都拜從禪師,惟愿慈悲攝受?!?br />(2).猶享受。 章炳麟 《五無論》:“佛説 郁單越洲 人,無妻妾田宅車馬財(cái)物資具諸攝受,清寧耆壽,殊勝三洲?!?章炳麟 《五無論》:“有所暱愛則妬生,有所攝受則爭起。”
《漢語大詞典》:田生
佛教語。眾生。 清 李慈銘 《越縵堂讀書記·梁釋慧影造像跋》:“此象背文云:‘ 梁 中大同 元年太歲丙寅十一月五日,比丘釋 慧影 奉為亡父亡母并及七世久遠(yuǎn)出家?guī)熒⒓白陨?,廣及六道田生一切眷屬,咸同斯福?!镎弑娨病!?/div>
《漢語大詞典》:天耳
(1).佛教謂色界諸天人之耳,能聞六道眾生之言語及一切聲響。俱舍論記第二七:“天眼、天耳,是所依根?!?br />(2).謂未受壅蔽、保持本性的天然之耳。 明 李贄 《追述潘見泉先生往會(huì)因由付其兒參將》:“惜哉猶有酸氣,則以一種道學(xué)之習(xí)漸塞其天耳,然時(shí)時(shí)露出本色,則以其天者全也?!?/div>
《漢語大詞典》:應(yīng)現(xiàn)(應(yīng)現(xiàn))
佛教語。謂佛、菩薩應(yīng)眾生機(jī)緣而現(xiàn)身。《壇經(jīng)·付囑品》:“未知從上佛祖應(yīng)現(xiàn)以來,傳授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