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二乘  拼音:èr shèng
佛教用語:(1)大乘和小乘的合稱。佛教宗派中主張自利和眾生空的是聲聞乘,又稱為「小乘」,因為能載度的眾生較少。發(fā)愿為利益一切眾生而修行佛道和主張眾生空和法空的是佛乘,又稱為「大乘」,因為能載度利益的眾生較多。《大智度論》卷四:「欲辯二乘義故,佛乘及聲聞乘,聲聞乘陜小,佛乘廣大?!?2)小乘。因小乘包含聲聞乘和獨覺乘。獨覺乘亦主張自利和眾生空,但由于他的證悟不待他人教導聞法,是自己覺悟的,故稱為「獨覺」。
分類:二乘副車
《漢語大詞典》:二乘
佛教語。一般。包括聲聞乘與緣覺乘。 南朝 梁 沈約 《內(nèi)典序》:“義隱三藏之外,事非二乘所窺。”景德傳燈錄·慧能大師:“若以智慧照煩惱者,此是二乘小兒,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二講:“二乘只是方便,大乘才是究竟?!?/div>
《漢語大詞典》:第二乘
第二等。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三:“﹝ 納蘭性德 ﹞《太常引》云:‘夢也不分明,又何必催教夢醒。’亦頗凄警,然意境已落第二乘?!?/div>
分類:二等
《國語辭典》:慧眼  拼音:huì yǎn
1.佛教用語。指能照見一切現(xiàn)象皆空的眼睛?!督饎偘闳舨_蜜經(jīng)》:「如來有慧眼否?如是也善!如來有慧眼?!?br />2.敏銳的眼力。如:「慧眼識英雄」。
《漢語大詞典》:五眼
佛教語。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凡夫所見為肉眼,天人禪定所見為天眼,小乘照見真空之理為慧眼,菩薩照見普度眾生的一切法門為法眼,佛陀具種種眼而照見中道實相為佛眼。大智度論卷三三:“菩薩摩訶薩欲得五眼者,當學般若波羅蜜?!?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藴終古於三季,俟通明於五眼?!?唐 獨孤及 《觀世音菩薩等身繡像贊》:“五眼周視,四魔怖懾。”
《漢語大詞典》:真寂
佛教語。謂佛之涅槃。對二乘之偽涅槃而言,故謂之真寂。后指僧人死亡。 南朝 梁 蕭統(tǒng) 《令旨解二諦義》:“真寂之體,本自不流,凡夫見流,不離真體?!?宋 蘇軾 《東坡志林·記真君籤》:“居士以憂患之餘,稽首洗心,歸命真寂?!?/div>
《漢語大詞典》:八倒
佛教語。凡夫二乘對涅槃境界的八種偏執(zhí)之見?;驁?zhí)常、樂、我、凈四倒,或執(zhí)非常、非樂、非我、非凈四倒。 南朝 梁 蕭統(tǒng) 《東齋聽講》詩:“庶茲祛八倒,冀此遣六塵。” 唐 吉藏 法華義疏卷三:“二乘之人自謂彼涅槃為常,則有樂浄;雖無人我而有法我,亦有我倒……此經(jīng)始終既具破八倒,則是説涅槃竟?!?/div>
《漢語大詞典》:中根
(1).佛教語。中等根器。指二乘中的緣覺。魏書·釋老志:“中根人為中乘,受十二因緣?!?br />(2).指具有中等根器的人。 清 龔自珍 《妙法蓮華經(jīng)四十二問》:“為中根説法,授中根記,中善也?!?/div>
《漢語大詞典》:四機(四機)
(1).用兵的四個方面的機密或機宜。管子·幼官:“器成不守,經(jīng)不知,教習不著,發(fā)不意……四機不明,不過九日,而游兵驚軍?!?尹知章 注:“四機,即上不守,不知,不著,不意也?!?郭沫若 等集校引 何如璋 云:“四機即《兵法篇》敵政、敵情、敵將、敵士,四者乃兵機之要也。”吳子·論將:“ 吳子 曰:‘凡兵有四機,一曰氣機,二曰地機,三曰事機,四曰力機。三軍之眾,百萬之師,張設輕重,在於一人,是謂氣機;路狹道險,名山大塞,十夫所守,千夫不過,是謂地機;善行間諜,輕兵往來,分散其眾,使其君臣相怨,上下相咎,是謂事機;車堅管轄,舟利櫓楫,士習戰(zhàn)陳,馬閑馳逐,是謂力機?!?明 邵璨 《香囊記·點將》:“左擊右突,而兵藏四機;前驅(qū)后衝,而將嚴八陣?!?br />(2).佛家指人天機、二乘機、菩薩機、佛機。參閱 隋 智顗 《法華經(jīng)文句》卷十下。
二乘
【佛學大辭典】
(術語)乘人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為乘。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別,其中二乘有三種。
【佛學常見辭匯】
聲聞乘和緣覺乘。凡屬修四諦法門而悟道的人,總稱為聲聞乘;凡屬修十二因緣而悟道的人,總稱為緣覺乘。以上二乘又分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兩種,愚法二乘是聲聞緣覺二小乘,迷執(zhí)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與愚法二乘相反,他們善知理法,進入大乘的境界。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經(jīng)疏)
〔一、臨門三車〕,臨門三車,喻小乘權教也。謂法華經(jīng)譬喻品中,三乘之人,于火宅門外,索羊鹿牛三車,求出火宅,以喻三乘之人,依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等法修行,得出生死,是名臨門三車。(三乘者,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也。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
〔二、露地牛車〕,露地牛車,喻大乘實教也。謂法華經(jīng)譬喻品中,諸子既出火宅,到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等賜大白牛車,同歸秘密理藏,是名露地牛車。
【三藏法數(shù)】
(出天臺四教儀集注)
乘即運載之義。謂二乘之人,乘四諦、十二因緣之法,運出三界生死,至于涅槃,故名為乘。(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一、聲聞乘〕,聞佛聲教,故曰聲聞,謂此人以四諦為乘,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由觀四諦,出離生死,至于涅槃,故名聲聞乘。
〔二、緣覺乘〕,因觀十二因緣,覺悟真空之理,名曰緣覺。謂此人以十二因緣為乘,由觀因緣生滅,即悟非生非滅,出離生死,至于涅槃,故名緣覺乘。
聲緣二乘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一、聲聞乘,聞佛之聲教,觀四諦而生空智,因斷煩惱者。二、緣覺乘,又名獨覺乘。機根銳利,非由佛之聲教,獨自觀十二因緣而生真空智,因斷煩惱者。此二乘有二類:一、愚法二乘,于現(xiàn)世之中不回心向大,而入于涅槃者。二、不愚法二乘,于現(xiàn)世之中回心而為菩薩乘之人者。天臺之藏教,華嚴小教中之二乘,為愚法二乘。又天臺之通教,屬于華嚴始教之大乘三乘中二乘即不愚法二乘也。今合此二類為二乘。
二乘異同
【佛學大辭典】
(雜語)法華玄贊五論三同七異,謂三同者:一、同斷煩惱障,二、同悟生空之理,三、同得假之擇滅無為。七異者:一、聲聞根性鈍,緣覺根性利,二、聲聞依佛而出離,緣覺自覺而出離,三、聲聞藉聲教,緣覺觀法理,四、聲聞觀四諦,緣覺觀十二因緣,五、聲聞分四果,緣覺唯一果,六、聲聞練根三生乃至六十劫,緣覺練根四生乃至百劫,七、聲聞為說法,緣覺現(xiàn)神通。大乘義章十七末辨五同六異,謂五同者:一、見理同,同見生空之理也。二、斷障同,同斷四住之惑也。三、修行同,同修行三十七道品也。四、得果同,同得盡智無生智之果也。五、證滅同,同證有馀無馀之涅槃也。六異者:一、根異,利與鈍也,二、所依異,依師與不依師也。三、藉緣異,藉教法與藉事相也。四、所觀異,四諦與十二因緣也,五、向果異,四向四果與一向一果也。六、通用異,神通之境界狹與廣也。法華嘉祥疏八判七同十一異,謂七同者:一、斷惑同。同斷見思之二惑也,二、出義同,同出三界也。三、智同,依大品則同得一切智,依小乘則同得盡智無生智也。四、涅槃同,同得有馀無馀之涅槃也。五、見同,同見四諦之理也。六、同知,同知過去未來八萬劫之事也。七、同名。同名小乘也。十一異者:一、根有利鈍,二、修因有短長,三、時有異,聲聞與佛同世,緣覺不然,四、有悲無悲,聲聞如鹿,但見自身,故無悲,緣覺如羊,顧念其子,故有少悲,五、福德厚薄,聲聞之身或有相好,或無相好,緣覺之身,必有相好,六、印字有無,緣覺手中有十二因緣之因字,聲聞手中無四諦之印字,七、現(xiàn)通說法異,緣覺為人現(xiàn)通,聲聞為人現(xiàn)法,八、利益淺深,聲聞之化度,能使人得七賢七圣,緣覺之化度,不能使人得暖法已上之益,其所以然者,聲聞與佛同世,眾生福德利根,緣覺出于無佛世,眾生薄福鈍根,且不堪多說也。九、神通之境界,聲聞狹而緣覺寬,十、出處異,聲聞出于人世而緣覺隱處山林,十一、漸頓異,聲聞漸得四果,緣覺頓證一果。法華文句七,明六同十異,謂六同者:一、同出三界,二、同證盡智無生智,三、同斷見思之正使,四、同得有馀無馀之涅槃,五、同得一切智,六、同名小乘。十異者:一、行因之久近,二、根之利鈍,三、從師與獨悟,四、悲之有無,五、相好之有無,六、觀之略廣,謂四諦與十二因緣也。七、利益之淺深,聲聞使人得四界,緣覺不能得暖法,八、一在佛世,一不然,九、緣覺頓證一果,聲聞漸證四果,十、緣覺多現(xiàn)通,少說法,聲聞不定也。
二乘成佛
【佛學大辭典】
(術語)謂舍利弗等二乘之人,既于阿含經(jīng)說時,得二乘之極果,而中間緣于大乘諸經(jīng),其機調(diào)熟,終至法華,回其小心而發(fā)大菩提心,由佛受未來成佛之記也。相性二宗,各有異義,法相宗謂五姓各別,定性二乘,永無歸涅槃而成佛者,法華于聲聞授成佛之記者,為欲引一類漸悟之機之方便也。華嚴天臺等之法性宗,謂一切皆成佛,即得小果者,又其身已死,入無馀涅槃者,亦更回小向大,成萬行,得佛果,法華之授記,非方便,乃真實也。
大小二乘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一曰大乘,二曰小乘。大乘乃大人之乘,此中攝一乘與三乘中之菩薩乘,與不愚法及二乘(此三者即大乘之三乘);小乘者,小人之乘,即愚法之二乘也。涅槃經(jīng)中說為半字教,滿字教,智度論判為聲聞藏,摩阿衍藏者是也。自經(jīng)本上論之。四阿含經(jīng)為小乘。其馀諸經(jīng)為大乘。以八宗配之。則俱舍成實為小乘。律宗以上為大乘。若依諸家之教判。則天臺之三藏經(jīng),華嚴之愚法小乘教,法相之初時有教,天臺之通教以上,華嚴之始教以上,法相之第二時空教以上。皆為大乘。問曰四阿含經(jīng)中。有六度萬行之菩薩乘。俱舍成實之宗中亦有釋迦佛有彌勒菩薩。何聲聞緣覺之為二乘耶?答曰:以小乘為本位而論之。則本有三乘。(參見:三乘)。然自大乘上論之。則彼小教中說佛菩薩之大乘法。實非對菩薩之機而說菩薩之法。為使二乘信能化之佛。而說佛之自行即菩薩之大法而已。推其意。惟在度二乘。故其所說之佛果。亦無異于二乘之所證,惟與彼等同斷見思二惑而脫離三界之生死,依析空觀僅證但空偏真之理而已。所不同者。在依長劫之修行,斷不染污無知,而自在度一切眾生。八十而住世之緣盡,則與彼等同歸無馀涅槃,而法界中減一有情也。此小乘中所說之大乘佛果也。假說如是淺近之佛果。畢竟為度彼等二乘。故抑就所化之人,總為此二乘(即小乘)也。例如天臺之通教,華嚴之始教。為欲化菩薩兼不愚法回心之二乘,雖說聲緣之二乘。其本意為欲度菩薩。且使彼二乘向大。故總稱之曰大乘。問曰:小乘教中。雖有菩薩乘。而為二乘之菩薩乘。則從二乘而為小乘教。大乘教中雖有二乘。而為菩薩乘之二乘。則從菩薩而為大乘教。然則大小乘之別。止就所化之人而差別。于教義上,無有深淺。何也?答曰:于教義大有深淺,例如瑜伽雜集論等,說聲聞等之教行住果及斷惑之分齊。與婆沙俱舍等不同,是也。又天臺以觀法判之。凡大乘有獨菩薩法。有通三乘法。通三乘法,即天臺之通教。獨菩薩法,即天臺之別圓二教。此中獨菩薩法。以中道為觀法。通三乘法。以空理為觀法。觀此空理,有析空與體空之二。分析諸法而悟空理為析空。知諸法如夢如幻,而體不壞悟其空理,為體空。以此析體二空為大小之區(qū)別。小乘之聲緣菩均為析空。大乘之聲緣菩均為體空。由是可知教義之深淺也。止觀三曰:「小者小乘也。智慧力弱,但堪修析法止觀,析于心色。(中略)大者大乘也。智慧深利,修不生不滅體法止觀,大人所行,故名大乘。中論明即空者,由摩訶衍。摩訶衍即大也。衍中云:欲得聲聞當學般若者。元此是菩薩法。大能兼小,傍狹聲聞。譬如朱雀門,天家所立,正通王事,不防群小由之出入。雖通小人,終是天門。今摩訶衍亦如是。正為菩薩體法入空。雖有小乘,終為大。例如三藏析法,雖有佛菩薩,終是小乘?!?br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大乘小乘也。一切經(jīng)自教義之上分此二者,以對于小機說羅漢之道。為小乘,以對于大機說作佛之道為大乘。四部之阿含經(jīng)等為小乘,法華經(jīng)維摩經(jīng)等為大乘。智度論百曰:「阿難知籌量眾生志業(yè)大小,是故不于聲聞人中說摩訶衍。(中略)雖俱求一解脫門,而有自利利他人之別,是故有大小乘差別。」法華游急下曰:「佛教雖復塵沙今以二義往收則事無不盡。一者赴小機,說名曰小乘。二者赴大機,說稱為大乘?!箓鳠翡浽唬骸付U有深淺階級,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禪。悟吾法空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禪?!沽谠脑唬骸溉逡远Y行,覺以律興,一歸真源,無大小乘?!?br />【佛學常見辭匯】
大乘和小乘。大乘是菩薩的法門,以救世利他為宗旨;小乘是聲聞緣覺的法門,以修身自利為宗旨。若從經(jīng)藏里的經(jīng)本分之,四阿含等羅漢系經(jīng)典為小乘,般若法華華嚴等菩薩系經(jīng)典為大乘。
三乘
【佛學大辭典】
(術語)乘人而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為乘。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別,其中三乘有四種:(一)大乘之三乘也。一聲聞乘,又云小乘。速則三生,遲則六十劫間修空法,終于現(xiàn)世聞如來之聲教。而悟四諦之理,以證阿羅漢者。二緣覺乘,又云中乘,辟支佛乘。速則四生,遲則百劫間修空法,于其最后之生不依如來之聲教,感飛花落葉之外緣,而自覺十二因緣之理,以證辟支佛果者。三大乘,又云菩薩乘,三無數(shù)劫間修六度之行,更于百劫間植三十二相福因,以證無上菩提者?;蛞匝蚵古H嚻┲蛞韵篑R兔三獸比之。是為大乘之三乘,故不攝不愚法之二乘(二乘有愚法不愚法二種,(參見:二乘))。法華經(jīng)譬喻品曰:「若有眾生,內(nèi)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中略)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勤精進,求自然慧,獨樂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中略)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憫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梗ǘ┬〕酥暰壠腥艘?。又稱小中大,皆灰身滅智,故此中之聲緣,即是愚法。四教儀注上曰:「三乘,乘以運載為義,聲聞以四諦為乘,緣覺以十二因緣為乘,菩薩以六度為乘,運出三界歸于涅槃?!刮褰陶律隙唬骸复蟪酥谐诵〕藶槿?。(中略)如小論中自有聲聞緣覺法及佛法?!梗ㄈ┐笮『险撝暰壠腥艘?,又云小中大。此中之菩薩乘攝一乘,聲緣二乘,攝愚法不愚法之二類。五教章上二曰:「融一乘同大乘合愚法同小乘唯三也。」(四)一、一乘。如華嚴法華明一切皆成佛者。二、三乘法,如深密般若別立三乘之得道者。三、小乘,執(zhí)于四阿含等之所明而不信一切大乘之教理者。見五教章上。是由大小合論之三乘中菩薩乘聞一乘,由其二乘別開愚法之一類也。密教以第一類之三乘為法佛內(nèi)證之三密。聲聞依聲教而悟道,故配之于語密,緣覺只心觀十二因緣而悟道,故配之于意密,菩薩以大悲利他之故,舍身于娑婆界,而廣修六度萬行,故配之于身密。菩薩之行,通于三業(yè),而于身業(yè)最重,故且為身密。三業(yè)之中,身兼意口,三乘之中菩薩之行廣兼三業(yè),故寄于總德而配之于身密。然而法華經(jīng)以三乘為方便,一佛乘為真實。會三乘而歸于一乘也。然密教之見,以為三乘即法佛內(nèi)證之三密。故三乘之行不動,直以為秘密佛乘之體也。故大日經(jīng)疏三,釋經(jīng)之通達三乘文曰:「真言門乘三密印至佛三平等地,名為通達三乘?!乖斠娒夭赜涒n七。
【佛學常見辭匯】
1。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聲聞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則三生,遲則六十劫間,修空法,終于聞如來聲教,悟四諦之理,斷見思惑,可證阿羅漢果;緣覺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則四生,遲則百劫間,破無明,終于悟十二因緣之理,可證辟支佛果;菩薩乘又名大乘,其行人于無數(shù)劫間,修六度行,更于百劫間,值三十二相福因,可證無上佛果。2。小乘、中乘、大乘。小乘即聲聞乘,中乘即緣覺乘,大乘即菩薩乘。
【三藏法數(shù)】
(出法華經(jīng))
乘,即運載之義。謂聲聞、緣覺、菩薩各以其法為乘,運出三界生死,同到真空涅槃,故名三乘。(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一、聲聞眾〕,聞佛聲教而得悟道,故曰聲聞。謂其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故以此四諦為乘也。(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
〔二、緣覺乘〕,因觀十二因緣覺真諦理,故名緣覺。謂始觀無明緣乃至老死,此是觀十二因緣生;次觀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此是觀十二因緣滅。觀此因緣生滅,即悟非生非滅,故以此十二因緣為乘也。(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菩薩乘〕,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謂覺悟一切有情眾生也。菩薩行六度行,廣化眾生出離生死,故以此六度為乘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
三一二乘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一、三乘,法華以前說聲緣菩三乘,有證道之別是也。此三乘中聲緣二乘攝愚法之二乘(即小乘)。二、一乘,在法華一切眾生悉可成佛,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會三乘而歸于一佛乘者是也。配于天臺之四教,則藏通二教為三乘,別圓二教為一乘,配于華嚴之五教,則小始二教為三乘,終頓圓之三教為一乘。配于諸宗則三論,法相,成實,俱舍之四宗為三乘,華天已上為一乘。見五教章上二。
【佛學常見辭匯】
三乘和一乘。三乘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一乘是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法華經(jīng)所說是。若配于天臺之四教,則藏通二教為三乘,別圓二教為一乘。若配于華嚴之五教,則小始二教為三乘,終頓圓三教為一乘。若配于諸宗,則三論、法、相、成實、俱舍等四宗為三乘,華嚴、天臺等為一乘。
二乘作佛
【佛學大辭典】
(術語)法華已前佛為方便說故,不說聲聞緣覺二乘之作佛,至法華說真實之一乘,始說二乘作佛,與以記別。輔行六曰:「遍尋法華以前諸教,實無二乘作佛之文,以明如來久成之說,故知并由帶方便故?!?/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