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典故 
玉樓成
 
白玉樓成
 
記玉樓
 
赴玉樓
 
玉樓召
 
長吉賦
 
臥才鬼
 
詔入玉樓
 
阿揔
 
李賀赴玉樓

相關(guān)人物
李賀


《全唐文》卷七百八十〈李商隱十·李賀小傳〉~849~
長吉將死時,忽晝見一緋衣人,駕赤蚪,持一版,書若太古篆,或霹靂石文者,云當(dāng)召長吉。長吉了不能讀,欻下榻叩頭,言阿揔老且病,賀不愿去。緋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樓,立召君為記。天上差樂,不苦也。」長吉獨泣,邊人盡見之,少之長吉氣絕。嘗所居窗中勃勃有煙氣,聞行車嘒管之聲,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許時,長吉竟死。
典故
萬斛愁
 
庾蘭成
 
庾信哀
 
江關(guān)詞賦
 
庾信愁
 
蘭成詞賦
 
庾郎愁
 
庾信賦
 
暮年詩賦
  
子山詞賦
 
蘭成憔悴
 
庾郎愁賦
 
哀庾信
 
庾郎憔悴
 
子山愁
 
子山賦
 
蕭瑟蘭成
 
蘭成老去
 
傷心庾開府
 
愁損蘭成
 
老去蘭成
 
愁入庾腸
 
愁入庾郎句
 
愁損庾郎
 
空老蘭成
 
蘭成愁悴
 
蘭成久旅
 
庾郎愁絕
 
庾生賦
 
庾信愁賦
 
子山流落
 
惆悵庾公
 
賦澆愁
 
庾鬢斑
 
庾郎離緒
 
庾郎清愁
 
庾郎吟愁賦
 
庾信哀賦

相關(guān)人物
庾信


《周書》卷四十一〈庾信列傳〉~734~
信雖位望通顯,常有鄉(xiāng)關(guān)之思。乃作〈哀江南賦〉以致其意云。其辭曰:「信年始二毛,即逢喪亂,藐是流離,至于暮齒。燕歌遠(yuǎn)別,悲不自勝;楚老相逢,泣將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踐秦庭;讓東海之濱,遂餐周粟。下亭漂泊,皋橋羈旅,楚歌非取樂之方,魯酒無忘憂之用。追為此賦,聊以記言,不無危苦之辭,唯以悲哀為主。」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后周文》卷八〈庾信·哀江南賦〉
王子洛濱之歲,蘭成射策之季,始含香于建禮,仍矯翼于崇賢,游薦雷之講肄,齒明離之冑筵。既傾蠡而酌海,遂測管以窺天,方塘水白,釣渚池圓。侍戎韜于武帳,聽雅曲于文弦,乃解懸而通籍。遂崇文而會武,居笠轂而掌兵,出蘭池而典午。論兵于江漢之君,拭玉于西河之主。清·倪潘注引唐·陸龜蒙《小名錄》:「蘭成,信小字也。」
《海錄碎事》卷九下〈愁樂門〉
北周·庾信《愁賦》(佚文):「攻許愁城終不破,蕩許愁門終不開。」「誰知一吋心,乃有萬斛愁?!?
《北史》卷八十三《文苑傳·庾信傳》
轉(zhuǎn)右衛(wèi)將軍,封武康縣侯,加散騎侍郎,聘于西魏。屬大軍南討,遂留長安。江陵平,累遷儀同三司。……信雖位望通顯,常作鄉(xiāng)關(guān)之思,乃作哀江南賦以致其意。

例句

傷心庾開府,老作北朝臣。 司空曙 金陵懷古

若比江南更牢落,子山詞賦莫興哀。 吳融 彭門用兵后經(jīng)汴路三首

凄涼庾信賦,千載共傷情。 呂溫 題梁宣帝陵二首之二

李廣不侯身漸老,子山操賦恨何深。 徐夤 贈楊著

可憐庾信尋荒徑,猶得三朝托后車。 李商隱 宋玉

哀同庾開府,瘦極沈尚書。 李商隱 有懷在蒙飛卿

何因攜庾信,同去哭徐陵。 李商隱 聞著明兇問哭寄飛卿

庾信生多感,楊朱死有情。 李商隱 送千牛李將軍赴闕五十韻

可憐留著臨江宅,異代應(yīng)教庾信居。 李商隱 過鄭廣文舊居

不勝庾信鄉(xiāng)關(guān)思,遂作陶潛歸去吟。 李群玉 請告南歸留別同館

分薄嵇心懶,哀多庾鬢班。 杜牧 中秋日拜起居表晨渡天津橋即事十六韻獻(xiàn)居守相國崔公兼呈工部劉公

戊辰年向金陵過,惆悵閑吟憶庾公。 杜牧 江南懷古

庾信哀雖久,何颙好不忘。 杜甫 上兜率寺

哀傷同庾信,述作異陳琳。 杜甫 風(fēng)疾舟中伏枕

逸蕩子山匹,經(jīng)奇文暢儔。 皎然 讀張曲江集

更見尚書后,能文在子山。 皎然 贈顏主簿

亂后江山悲庾信,夜來煙月屬袁宏。 鄭谷 次韻和禮部盧侍郎江上秋夕寓懷

擁腫煩莊辯,槎牙費庾詞。 陸龜蒙 奉和襲美古杉三十韻

地壯孫權(quán)氣,云凝庾信愁。 韋莊 潤州顯濟(jì)閣曉望

季重舊游多喪逝,子山新賦極悲哀。 韓偓 亂后春日途經(jīng)野塘

曾吟子山賦,何啻舊凌遲。 齊己 戊辰歲江南感懷

典故
愛山入剡尋李白

相關(guān)人物
李白


《全唐詩》卷一百八十一〈秋下荊門〉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fēng)。此行不為鱸魚鲙,自愛名山入剡中。
典故
絲竹后堂
 
安昌客
 
后堂歌舞
 
入后堂
 
安昌坐后堂
 
后堂羅綺
 
彭宣后堂
 
張禹后堂
 
張禹堂深
 
爭得及彭宣
 
后堂春色
 
我似彭宣
 
無地著彭宣

相關(guān)人物
張禹
 
戴崇
 
彭宣


《漢書》卷八十一〈匡張孔馬列傳·張禹〉~3349~
禹為人謹(jǐn)厚,內(nèi)殖貨財,家以田為業(yè)。及富貴,多買田至四百頃,皆涇、渭溉灌,極膏腴上賈。它財物稱是。禹性習(xí)知音聲,內(nèi)奢淫,身居大第,后堂理絲竹筦弦。禹成就弟子尤著者,淮陽彭宣至大司空,沛郡戴崇至少府九卿。宣為人恭儉有法度,而崇愷弟多智,二人異行。禹心親愛崇,敬宣而疏之。崇每候禹,常責(zé)師宜置酒設(shè)樂與弟子相娛。禹將崇入后堂飲食,婦女相對,優(yōu)人筦弦鏗鏘極樂,昏夜乃罷。而宣之來也,禹見之于便坐,講論經(jīng)義,日晏賜食,不過一肉卮酒相對。宣未嘗得至后堂。及兩人皆聞知,各自得也。

例句

復(fù)此開懸榻,寧唯入后堂。 杜審言 贈崔融二十韻

典故
尋安期
 
安期術(shù)
 
安期翁
 
安期舄
  
安期遠(yuǎn)
 
安期遺舄
 
醉入東海

相關(guān)人物
安期生

參考典故
安期生


舊題晉·嵇含《南方草木狀》卷上
「番禺東有澗,澗中生菖蒲,皆一寸九節(jié)。安期生采服仙去,但留玉舄焉?!梗〒?jù)《五朝小說大觀》本)

例句

惟有安期舄,留之滄海隅。 李白 贈張相鎬二首之二

安期始遺舄,千古謝榮耀。投跡庶可齊,滄浪有孤棹。 王昌齡 觀江淮名勝圖

典故 
焦琴
  
入爨
  
爨下馀
 
蔡邕琴
 
爨下聲
 
薪馀
 
桐尾
   
桐遇知音
 
尾半焦
 
暗辨桐聲
 
炊爨得琴材
 
爨馀材
 
帶火焦桐
  
憐焦尾
 
桐薪鳴灶
 
翠桐入爨
 
琴得焦桐

相關(guān)人物
蔡邕


《后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下〉~2004~
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

簡釋

焦琴:美稱琴,或喻人才遭到埋沒。宋王禹偁《秋居幽興》之二:“幽興將何遣,焦琴貰酒杯。”


例句

應(yīng)謂焦桐堪采斫,不知誰是柳吳興。 張又新 吹臺山

焦尾何人聽,涼宵對月彈。 李咸用 山居

三尺焦桐七條線,子期師曠兩沉沉。 李山甫 贈彈琴李處士

不因?qū)⑷腱啵l謂作鳴琴。 李嶠

誰能事音律,焦尾蔡邕家。 李頎 題僧房雙桐

馬因回顧雖增價,桐遇知音已半焦。 白居易 江西裴常侍以優(yōu)禮見待又蒙贈詩輒敘鄙誠用伸感謝

劍鋒缺折難沖斗,桐尾燒焦豈望琴。 白居易 除忠州寄謝崔相公

那令雜繁手,出假求焦尾。 竇庠 留守府酬皇甫曙侍御彈琴之什

破屋常持傘,無薪欲爨琴。 蘇軾 次韻朱光庭喜雨

愿傾肺腸事,盡入焦梧桐。 賈島 投孟郊

未經(jīng)良匠材雖散,待得知音尾已焦。 陳標(biāo) 焦桐樹

但埋酆獄氣,未發(fā)爨桐音。 韋莊 同舊韻

為神詎比溝中斷,遇賞還同爨下馀。 韓愈 題木居士二首之二

此琴等焦尾,此鶴方胎生。 顧況 謝王郎中見贈琴鶴

惟君知我苦,何異爨桐鳴。 顧非熊 冬日寄蔡先輩校書京

典故
蓬萊島
 
海上山
 
瀛島
 
海上三山
  
海中山
 
入海求
 
蓬萊宮殿
        
蓬萊仙館
   
蓬萊銀闕
 
員嶠波翻
   
蓬邱
    

《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369~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遠(yuǎn);患且至,則船風(fēng)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fēng)輒引去,終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則方士言之不可勝數(shù)。始皇自以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風(fēng)為解,曰未能至,望見之焉。其明年,始皇復(fù)游海上,至瑯邪,過恒山,從上黨歸。后三年,游碣石,考入海方士,從上郡歸。后五年,始皇南至湘山,遂登會稽,并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藥。不得,還至沙丘崩。
《拾遺記》卷一《高辛》
三壺,則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壺,則方丈也;二曰蓬壺,則蓬萊也;三曰瀛壺,則瀛洲也。
《列子集釋》卷五〈湯問篇〉
「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八弦九野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而無增無減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其山高下周旋三萬里,其頂平處九千里。山之中閒相去七萬里,以為鄰居焉。其上臺觀皆金玉,其上禽獸皆純縞。珠玕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者,不可數(shù)焉。而五山之根無所連箸,常隨潮波上下往還,不得暫峙焉。仙圣毒之,訴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極,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彊使巨鰲十五舉首而戴之。迭為三番,六萬歲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動。而龍伯之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shù)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鰲,合負(fù)而趣歸其國,灼其骨以數(shù)焉。于是岱輿員嶠二山流于北極,沈于大海,仙圣之播遷者巨億計。帝憑怒,侵減龍伯之國使阨,侵小龍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農(nóng)時,其國人猶數(shù)十丈?!?/span>

例句

愁想蓬瀛歸去路,難窺舊苑碧桃春。 上元夫人 留別

蓬萊徑是曾到來,方丈豈唯方一丈。 任華 寄李白

鵬化四溟歸碧落,鶴棲三島接青霞。 伊璠 及第后寄梁燭處士

巡回數(shù)尺間,如見小蓬瀛。 元結(jié) 窊尊詩

他年免似驪山鬼,信有蓬萊不可尋。 劉威 感寓

道帔輕裾三島云,綠髯長占鏡中春。 劉威 贈道者

三山來往尋常事,不省曾驚市井人。 劉得仁 贈道人

滿庭芳草坐成恨,迢遰蓬萊入夢頻。 劉滄 代友人悼姬

華表鶴聲天外迥,蓬萊仙界海門通。 劉滄 宿題天壇觀

三山仙路寄遙情,刷羽揚(yáng)翹欲上征。 劉禹錫 吐綬鳥詞

三山碧海不歸去,且向人間呈羽儀。 劉禹錫 和樂天送鶴上裴相公別鶴之作

三山不見海沈沈,豈有仙蹤更可尋。 劉禹錫 懷妓

如今三山上,名字在真籍。 劉禹錫 游桃源一百韻

一院春草長,三山歸路迷。 劉禹錫 鶴嘆二首

兩曜無停馭,蓬壺應(yīng)有墓。 劉駕 效陶

海上應(yīng)無三島路,人間惟有一聲歌。 司空圖 南北史感遇十首

萬里云無侶,三山鶴不籠。 司空圖 寄鄭仁規(guī)

卻賴風(fēng)波阻三島,老臣猶得戀明時。 司空圖 攜仙箓九首

阿母親教學(xué)步虛,三元長遣下蓬壺。 司空圖 步虛

鰲冠三山安海浪,龍盤九鼎鎮(zhèn)皇都。 司空圖 淮西

曾聞劫火到蓬壺,縮盡鰲頭海亦枯。 司空圖 狂題十八首之十八

石自蓬山得,泉經(jīng)太液來。 司空曙 題玉真觀公主山池院

安得蓬丘侶,提攜采瑤英。 司馬札 山中冕興寄裴侍御

玉洞秋有花,蓬山夜無鬼。 司馬札 贈王道士

今日與君無吝惜,功成只此是蓬瀛。 呂巖 七言

云鬢雙明骨更輕,自言尋鶴到蓬瀛。 呂巖 七言

萬里寧辭遠(yuǎn),三山詎憶歸。 呂溫 賦得失群鶴

欲識蓬萊今便是,更于何處學(xué)忘機(jī)。 周樸 桐柏觀

故人吏為隱,懷此若蓬瀛。 姚系 送陸渾主簿趙宗儒之任

兼秩恩歸第一流,時尋仙路向瀛洲。 姚合 和高諫議蒙兼賓客時入翰苑

先生自說瀛洲路,多在青松白石間。 姚合 贈王尊師

何須問方士,此處即瀛洲。 孔德紹 南隱游泉山

海鯨始生尾,試擺蓬壺渦。 孟郊 喜符郎詩有天縱

一直亦有巧,不肯至蓬萊。 孟郊 秋懷

蓬萊浮蕩漾,非道相從難。 孟郊 送無懷道士游春山水

但看北邙山,個是蓬萊島。 寒山 詩三百三首

大君當(dāng)御宇,何必去蓬瀛。 徐敞 賦得金莖露

從此枕中唯有夢,夢魂何處訪三山。 曹唐 送劉尊師祗闕庭三首

既舍三山侶,來馀五斗糧。 曹鄴 奉命齊州推事畢寄本府尚書

三山浮海倚蓬瀛,路入真元險盡平。 曹鄴 寄嵩陽道人

賴識丹元君,時來語蓬島。 曹鄴 登岳陽樓有懷寄座主相公

不知流水潛催老,未悟三山也是塵。 李咸用 喻道

大波相拍流水鳴,蓬山鳥獸多奇形。 李咸用 水仙操

三島路遙身汨沒,九天風(fēng)急羽差池。 李咸用 秋夕書懷寄所知

海上呼三島,齋中戲五禽。 李商隱 寄華岳孫逸人

三山誠迥視,九州揚(yáng)一塵。 李商隱 戊辰會靜中出貽同志二十韻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李商隱 無題

劉郎已恨蓬山遠(yuǎn),更隔蓬山一萬重。 李商隱 無題四首之一

鸞鳳戲三島,神仙居十洲。 李商隱 牡丹

三星自轉(zhuǎn)三山遠(yuǎn),紫府程遙碧落寬。 李商隱 當(dāng)句有對

飛來碧海畔,遂與三山隔。 李德裕 羅浮山

從此幾遷為計相,蓬萊三刻奏東巡。 李洞 贈長安畢郎中

金烏欲上海如血,翠色一點蓬萊光。安期先生不可見,蓬萊目極滄海長。 李涉 寄河陽從事楊潛

未必蓬萊有仙藥,能向鼎中云漠漠。 李涉 春山三朅來

將作乘槎去不還,便尋云海住三山。 李涉 逢舊二首

蓬萊有梯不可躡,向?;仡^淚盈睫。 李端 雜歌呈鄭錫司空文明

不知今夜越臺上,望見瀛洲方丈無。 李群玉 中秋寄南海梁侍御

宵分憑檻望,應(yīng)合見蓬萊。 李群玉 中秋越臺看月

清海蓬壺遠(yuǎn),秋風(fēng)碧落深。 李群玉 失鶴

數(shù)點疏星紫錦斑,仙家新樣剪三山。 李群玉 寄友人鹿胎冠子

送云歸蓬壺,望鶴滅秋碧。 李群玉 將游羅浮登廣陵楞伽臺別羽客

江上青蓮宮,人間蓬萊島。 李群玉 法華微上人盛話金山境勝舊游在目吟成此篇

蓬萊道士飛霞履,清遠(yuǎn)仙人寄好詩。 李群玉 送隱者歸羅浮

待看春榜來江外,名占蓬萊第幾仙。 李頻 即席送許曹南省兄

今來海上升高望,不到蓬萊不是仙。 杜牧 偶題

曾向蓬萊宮里行,北軒闌檻最留情。 杜牧 寄題甘露寺北軒

蓬萊頂上斡海水,水盡到底看海空。 杜牧 池州送孟遲先輩

閬風(fēng)玄圃與蓬壺,中有高堂天下無。 杜甫 夔州歌十絕句之十

蓬萊如可到,衰白問群仙。 杜甫 游子

詩盡人間興,兼須入海求。 杜甫 西閣二首

蓬萊織女回云車,指點虛無是征路。 杜甫 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

九華山叟驚凡骨,同到蓬萊豈偶然。 杜荀鶴 依韻次同年張曙先輩見寄之什

未歸蓬島上,猶隱國門前。 杜荀鶴 懷紫閣隱者

咄此蓬瀛侶,無乃貴流霞。 柳宗元 巽上人以竹間自采新茶見贈酬之以詩

蓬萊羽客如相訪,不是偷桃一小兒。 柳宗元 摘櫻桃贈元居士時在望仙亭南樓與朱道士同處

弱植不盈尺,遠(yuǎn)意駐蓬瀛。 柳宗元 新植海石榴

為說蓬瀛路,云濤幾處連。 楊憑 長安春夜宿開元觀

三山載群仙,峨峨咸浪中。 楊洵美 答李昌期

不與蓬瀛異,迢迢遠(yuǎn)玉除。 武元衡 題故蔡國公主九華觀上池院

曾在蓬壺伴眾仙,文章枝葉五云邊。 沈亞之 題海榴樹呈八叔大人

芳草迷三島,澄波似五湖。 溫庭筠 病中書懷呈友人

雞鳴犬吠三山近,草靜云和一徑斜。 牟融 天臺

閬苑云深孤鶴迥,蓬萊天近一身遙。 牟融 送羽衣之京

超遙蓬萊峰,想像金臺存。 獨孤及 觀海

遙信蓬萊宮,不死世世有。 王季友 滑中贈崔高士瑾

若許隨師去塵網(wǎng),愿陪鸞鶴向三山。 王起 贈毛仙翁

云濤煙浪最深處,人傳中有三神山。 白居易 海漫漫

背云視層崖,別是登蓬壺。 皎然 奉陪鄭使君諤游太湖至洞庭山登上真觀卻望湖水

風(fēng)高一葉飛魚背,潮凈三山出海心。 章孝標(biāo) 送金可紀(jì)歸新羅

千山壘土望三山,云鶴無蹤羽衛(wèi)還。 羅鄴 望仙

翅弱未知三島路,舌頑虛掉五侯門。 羅隱 臨川投穆中丞

歸飛未得東風(fēng)力,魂斷三山九萬程。 翁洮

歲晏訪蓬瀛,真游非外獎。 薛據(jù) 西陵口觀海

蓬瀛乍接神仙侶,江?;厮几炄恕?袁皓 及第后作

簪星曳月下蓬壺,曾見東皋種白榆。 褚載 贈道士

已住城中寺,難歸海上山。 許棠 贈棲白上人

聞有三山未知處,茂陵松柏滿西風(fēng)。 許渾 學(xué)仙二首

三山未有偷桃計,四海初傳問菊名。 許渾 聞釋子棲玄欲奉道因寄

三山歲歲有人去,唯恐海風(fēng)生白波。 許渾 長安歲暮

無話瀛洲路,多年別少君。 賈島 過楊道士居

曠如臨渤澥,窅疑造瀛洲。 賈至 巴陵早秋寄荊州崔司馬吏部閰功曹舍人

遙知到郡滄波晏,三島離離一望中。 趙嘏 淮信賀滕邁臺州

窗戶動搖三島樹,琴尊安穩(wěn)五湖船。 趙嘏 答友人

六宮攀不住,三島去相招。 鄭畋 題緱山王子晉廟

妙主蓬壺籍,忠為社稷臣。 鄭谷 故少師從翁隱巖別墅亂后榛蕪感舊愴懷遂有追記

已入瀛洲遠(yuǎn),誰言仙路長。 錢起 夕游覆釜山道士觀因登玄元廟

長吟想風(fēng)馭,恍若升蓬瀛。 錢起 臥疾答劉道士

何必三山待鸞鶴,年年此地是瀛洲。 雍裕之 曲江池上

瑩澈通三島,巖梧積萬層。 韋莊 漁塘十六韻

三島路岐空有月,十洲花木不知霜。 韋莊 王道者

自吟自泣無人會,腸斷蓬山第一流。 韓偓 思錄舊詩于卷上凄然有感因成一章

人歸三島路,日過八花磚。 韓偓 感事三十四韻

合充鳳食留三島,誰許鶯偷過五湖。 韓偓 湖南絕少含桃偶有人以新摘者見惠感事傷懷因成四韻

渺?三島浪,平遠(yuǎn)一樓春。 韓偓 無題

使君下馬愛瀛洲,簡貴將求物外游。 韓翃 送夏侯侍郎

因?qū)q月離三島,閑貯風(fēng)煙在一壺。 高蟾 送張道士

越嶺寒輕物象殊,海城臺閣似蓬壺。 鮑溶 寄福州從事殷堯藩

為問蓬萊近消息,海波平靜好東游。 鮑溶 得儲道士書

一朵蓬萊在世間,梵王宮闕翠云間。 鮑溶 望江中金山寺

自從青鳥不堪使,更得蓬萊消息無。 鮑溶 望麻姑山

典故
八馬入丹丘
 
八馬入丹邱
 
八馬戰(zhàn)芝田


《列子集釋》卷三〈周穆王篇〉~90~
周穆王時,西極之國有化人來,入水火,貫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虛不墜,觸實不?。千變?nèi)f化,不可窮極。既已變物之形,又且易人之慮。穆王敬之若神,事之若君。推路寢以居之,引三牲以進(jìn)之,選女樂以娛之?;艘詾橥踔畬m室卑陋而不可處,王之廚饌腥螻而不可饗,王之嬪御膻惡而不可親。穆王乃為之改筑。土木之功,赭堊之色,無遺巧焉。五府為虛,而臺始成。其高千仞,臨終南之上,號曰中天之臺。簡鄭衛(wèi)之處子娥媌靡曼者,施芳澤,正娥眉,設(shè)笄珥,衣阿錫,曳齊紈。粉白黛黑,佩玉環(huán)。雜芷若。以滿之,奏承云、六瑩、九韶、晨露以樂之。月月獻(xiàn)玉衣,旦旦薦玉食。化人猶不舍然,不得已而臨之。居亡幾何,謁王同游。王執(zhí)化人之祛,騰而上者,中天乃止。暨及化人之宮。化人之宮構(gòu)以金銀,絡(luò)以珠玉;出云雨之上,而不知下之據(jù),望之若屯云焉。耳目所觀聽,鼻口所納嘗,皆非人間之有。王實以為清都、紫微、鈞天、廣樂,帝之所居。王俯而視之,其宮榭若累塊積蘇焉。王自以居數(shù)十年不思其國也?;藦?fù)謁王同游,所及之處,仰不見日月,俯不見河海。光影所照,王目眩不能得視;音響所來,王耳亂不能得聽。百骸六藏,悸而不凝。意迷精喪,請化人求還?;艘浦跞魵屘撗?。既寤,所坐猶向者之處,侍御猶向者之人。視其前,則酒未清,肴未昲。王問所從來。左右曰:「王默存耳?!褂纱四峦踝允д呷露鴱?fù)。更問化人?;嗽唬骸肝崤c王神游也,形奚動哉?且曩之所居,奚異王之宮?曩之所游,奚異王之圃?王閒恒有,疑暫亡。變化之極,徐疾之間,可盡模哉?」王大悅。不恤國事,不樂臣妾,肆意遠(yuǎn)游。命駕八駿之乘,右服驊騮而左綠耳,右驂赤驥而左白羲,主車則造父為御,泰丙為右;次車之乘,右服渠黃而左踰輪,左驂盜驪而右山子,柏夭主車,參百為御,奔戎為右。巨蒐氏乃獻(xiàn)白鵠之血以飲王,具牛馬之湩以洗王之足,及二乘之人。已飲而行,遂宿于昆崙之阿,赤水之陽。別日升于昆崙之丘,以觀黃帝之宮;而封之以詒后世。遂賓于西王母,觴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王謠,其辭哀焉。西觀日之所入。一日行萬里。王乃嘆曰:「于乎!予一人不盈于德而諧于樂。后世其追數(shù)吾過乎!」穆王幾神人哉!能窮當(dāng)身之樂,猶百年乃徂,世以為登假焉。
典故
云中雞犬
   
雞犬云中
 
仙家雞犬
 
劉安雞犬
 
云間雞犬
 
犬吠白云
  
淮南犬
 
淮王雞犬
 
雞犬飛升
 
雞犬入云
 
雞犬云間
 
劉安宅
 
犬吠白云間
 
淮王宅
 
舐丹雞犬
 
淮南舉
 
雞犬神仙
 
舉家飛升
 
劉安升
 
犬入五云
 
瀛洲雞犬
 
拔宅淮王
 
飛雞犬
 
淮南雞舐藥
 
雞犬礙云關(guān)
 
雞犬不留殘
 
雞犬登天
 
雞犬劉安
 
雞犬上層城
 
雞犬偷仙藥
 
犬影入云
 
舐藥鼎
 
藥沾雞犬
 
雞犬不將去
 
雞犬登仙
 
問雞犬

相關(guān)人物
劉安(淮南王)


《論衡校釋》卷七〈道虛〉~37~
儒書言:淮南王學(xué)道,招會天下有道之人。傾一國之尊,下道術(shù)之士,是以道術(shù)之士,并會淮南,奇方異術(shù),莫不爭出。王遂得道,舉家升天。畜產(chǎn)皆仙,犬吠于天上,雞鳴于云中。此言仙藥有馀,犬雞食之,并隨王而升天也。

簡釋

云中雞犬:喻仙家生活。唐羅隱(廣陵開元寺閣上作》:“云中雞犬劉安過,月里留歌揚(yáng)帝歸?!?/p>


例句

雞犬疑沾藥,耕桑似避秦。 儲嗣宗 春游望仙谷

犬入五云音信絕,鳳樓凝碧悄無聲。 儲嗣宗 胡山

淮南雞舐藥,翻向云中飛。 李商隱 井泥四十韻

春日鶯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間。 杜甫 滕王亭子

白雞黃犬不將去,寂寞空馀葬時路。 楊衡 哭李象

若許移家相近住,便驅(qū)雞犬上層城。 白居易 酬贈李煉師見招

自古圣賢放入土,淮南雞犬驅(qū)上天。 盧仝 憶金鵝山沈山人二首之一

云中雞犬劉安過,月里笙歌煬帝歸。 羅隱 廣陵開元寺閣上作

卻羨淮南好雞犬,也能終始逐劉安。 羅隱 東歸別所知

云雨有歸時,雞犬無還日。 邵謁 經(jīng)安容先生舊居

雞犬偷仙藥,兒童授道書。 錢起 過王舍人宅

雞聲隨羽化,犬影入云看。 韋渠牟 步虛詞十九首

淮王去后無雞犬,煬帝歸來葬綺羅。 韋莊 過揚(yáng)州

殘藥沾雞犬,靈香出鳳麟。 顧況 步虛詞

藥將雞犬云間試,琴許魚龍月下聽。 高駢 和王昭符進(jìn)士贈洞庭趙先生

典故   
遇白雞
 
扶病入西州
 
雞年夢
 
老值白雞
  
謝安雞夢

相關(guān)人物
謝安


《晉書》卷七十九〈謝安列傳〉~2076~
時會稽王道子專權(quán),而奸諂頗相扇構(gòu),安出鎮(zhèn)廣陵之步丘,筑壘曰新城以避之。帝出祖于西池,獻(xiàn)觴賦詩焉。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及鎮(zhèn)新城,盡室而行,造汎海之裝,欲須經(jīng)略粗定,自江道還東。雅志未就,遂遇疾篤。上疏請量宜旋旆,并召子征虜將軍琰解甲息徒,命龍驤將軍朱序進(jìn)據(jù)洛陽,前鋒都督玄抗威彭沛,委以董督。若二賊假延,來年水生,東西齊舉。詔遣侍中慰勞,遂還都。聞當(dāng)輿入西州門,自以本志不遂,深自慨失,因悵然謂所親曰:「昔桓溫在時,吾常懼不全。忽夢乘溫輿行十六里,見一白雞而止。乘溫輿者,代其位也。十六里,止今十六年矣。白雞主酉,今太歲在酉,吾病殆不起乎!」乃上疏遜位,詔遣侍中、尚書喻旨。先是,安發(fā)石頭,金鼓忽破,又語未嘗謬,而忽一誤,眾亦怪異之。尋薨,時年六十六。帝三日臨于朝堂,賜東園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襲、錢百萬、布千匹、蠟五百斤,贈太傅,謚曰文靖。以無下舍,詔府中備兇儀。及葬,加殊禮,依大司馬桓溫故事。又以平苻堅勛,更封廬陵郡公。

簡釋

白雞夢:指死亡。唐李白《東山吟》:“白雞夢后三百歲,灑酒澆君同所歡、”


典故
李長庚
 
夢庚
 
長庚入夢
 
白星
 
庚星
 
長庚瑞
 
長庚才調(diào)
 
長庚誕貴
 
長庚象
 
長庚占慶
 
長庚絳霄


《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七〈李陽冰·唐李翰林草堂集序〉~4460~
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jì)人,涼武昭王皓九世孫。蟬聯(lián)圭組,世為顯著。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然自窮蟬至舜,五世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嘆焉。神龍之始,逃歸于蜀。復(fù)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稱太白之精。得之矣。
典故   
瓢掛樹
 
掛瓢人
  
一瓢喧
 
掛樹瓢空
   
一瓢風(fēng)入
 
一瓢閑掛
 
飲水箕山
 
枝上瓢空
 
風(fēng)作瓢生
 
孤瓢枝上閒寄
 
枯瓢閑寄
 
枯瓢枝上寄
 
厭喧解瓢
 
一瓢不掛
 
枝上瓢

相關(guān)人物
許由


東漢·蔡邕《琴操》
《箕山操》,許由作也。許由者,古之貞固之士也。堯時為布衣,夏則巢居,冬則穴處,饑則仍山而食,渴則仍河而飲。無杯器,常以手捧水而飲之。人見其無器,以一瓢遺之。由操飲畢,以瓢掛樹。風(fēng)吹樹動,歷歷有聲。由以為煩擾,遂取捐之。(據(jù)《平津館叢書》本)
《太平御覽》卷七百六十二〈器物部七·瓢〉~353~
《琴操》:「許由無杯器,常以手捧水,人以一瓢遺之。由操飲畢,以瓢掛樹。風(fēng)吹樹,瓢動,歷歷有聲。由以為煩擾,遂取捐之?!?/span>

例句

一瓢遺卻在何處,應(yīng)掛天臺最老松。 施肩吾 遇王山人

邑罕懸磬貧,山無掛瓢逸。 李嶠 扈從還洛呈侍從群官

瓢中誰寄酒,葉上我留書。 李頻 華山尋隱者

瓢飲唯三徑,巖棲在百層。 杜甫 贈特進(jìn)汝陽王二十韻

一瓢風(fēng)入猶嫌鬧,何況人間萬種人。 汪遵 箕山

近日營家計,繩懸一小瓢。 賈島 寄喬侍郎

幽林嘗伴許,陋巷亦隨回。 鄭審 酒席賦得匏瓢

掛瓢余隱舜,負(fù)鼎爾干湯。 駱賓王 秋日送尹大赴京

典故
碧野雞
 
碧雞飛去
 
入陳倉
 
陳倉雉
 
秦王雉
 
瑞寶入陳倉
 
雉失群
  
陳寶歸秦
 
荻碧雞
 
飛雄雌

相關(guān)人物
秦穆公


《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359~
作鄜畤后九年,文公獲若石云,于陳倉北阪城祠之。其神或歲不至,或歲數(shù)來,來也常以夜,光輝若流星,從東南來集于祠城,則若雄雞,其聲殷云,野雞夜雊。以一牢祠,命曰陳寶。唐·司馬貞《史記索隱》案:列異傳云「陳倉人得異物以獻(xiàn)之,道遇二童子,云:『此名為媦,在地下食死人腦?!粙y乃言云:『彼二童子名陳寶,得雄者王,得雌者伯?!荒酥鹜樱癁轱?。秦穆公大獵,果獲其雌,為立祠。祭,有光,雷電之聲。雄止南陽,有赤光長十馀丈,來入陳倉祠中」。

簡釋

陳倉雉:詠雉。南朝陳張正見《雉子斑》:“陳倉雉未飛,斂翮依芳甸?!?/p>

典故   
重連城
 
沖冠發(fā)
  
相如璧
 
連城貴
 
全趙璧
  
回趙璧
 
頭碎柱
  
抱璧還
 
酬趙璧
 
能回趙璧
 
頭與璧俱還
 
邯鄲玉
 
璧終全
 
藺卿全璧
 
秦璧歸
 
碎壁
 
先生令趙重
 
趙璧猶全
 
指圖睨柱
  
睨柱吞贏
 
秦城未易
  
入貢全璧

相關(guān)人物
秦昭王
 
藺相如


《史記》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列傳〉~2439~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抡吡羁娰t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結(jié)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彊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zhì)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于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彊而趙弱,不可不許?!雇踉唬骸溉∥徼担挥栉页?,柰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fù)秦曲?!雇踉唬骸刚l可使者?」相如曰:「王必?zé)o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雇跏阼担嗳缫虺骤祬s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fā)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fù)其彊,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之驩,不可。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何者?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jié)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fù)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xiàn)。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shè)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骨赝醵戎K不可彊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fù)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于趙。秦王齋五日后,乃設(shè)九賓禮于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馀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故令人持璧歸,閒至趙矣。且秦彊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彊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dāng)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骨赝跖c群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驩,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昭明文選》卷四十二〈書中·與鐘大理書〉~900~
近日南陽宗惠叔稱君侯昔有美玦,聞之驚喜,笑與抃會。當(dāng)自白書,恐傳言未審,是以令舍弟子建因荀仲茂時從容喻鄙旨。乃不忽遺,厚見周稱,鄴騎既到,寶玦初至,捧匣跪發(fā),五內(nèi)震駭,繩窮匣開,爛然滿目。猥以蒙鄙之姿,得睹希世之寶,不煩一介之使,不損連城之價,既有秦昭章臺之觀,而無藺生詭奪之誑,嘉貺益腆,敢不欽承。謹(jǐn)奉賦一篇,以贊揚(yáng)麗質(zhì)。

例句

連城猶隱石,唯有卞和知。 劉商 殷秀才求詩

璧從全趙去,鵬自北溟摶。 劉長卿 瓜洲驛奉錢張侍御公拜膳部郎中卻復(fù)憲臺充賀蘭大夫留后使之嶺南時侍御先在淮南幕府

隨珠此去方酬德,趙璧當(dāng)時誤指瑕。 方干 送鄭端公

一片瓊英價動天,連城十二昔虛傳。 李商隱 一片

映石先過魏,連城欲向秦。 李嶠

誇作天下珍,卻哂趙王璧。趙璧無緇磷,燕石非貞真。 李白 古風(fēng)

秦欺趙氏璧,卻入邯鄲宮。 李白 將游衡岳過漢陽雙松亭留別族弟浮屠談皓

趙璧為誰點,隋珠枉被彈。 李白 送竇司馬貶宜春

連城為寶重,茂宰得才新。 杜甫 送趙十七明府之縣

趙氏連城璧,由來天下傳。 楊炯 夜送趙縱

連城之璧不可量,五百年知草圣當(dāng)。 竇冀 懷素上人草書歌

因知君有用,高價佇連城。 葉季良 賦得琢玉成器

色共梁珠遠(yuǎn),光隨趙璧圓。 褚亮 奉和望月應(yīng)魏王教

再取連城璧,三陟平津侯。 陳子昂 答洛陽主人

魏珠能燭乘,秦璧許連城。 韋嗣立 酬崔光祿冬日述懷贈答

誰為傾國媒,自許連城價。 韓愈 縣齋有懷

典故 
快哉風(fēng)
 
大王雄
 
楚臺風(fēng)
 
青蘋風(fēng)
 
披襟風(fēng)
 
宋玉風(fēng)
   
被襟
 
蘭臺風(fēng)
 
楚王襟
 
臺上披襟
  
一快披襟
 
大王雄風(fēng)
 
風(fēng)入大王
 
拂大王
 
披襟蘭臺
 
拂楚王襟
 
披襟有清風(fēng)
 
襄王風(fēng)

相關(guān)人物
宋玉
 
楚王


《昭明文選》卷十三〈賦庚·物色·風(fēng)賦〉~58~
楚襄王游于蘭臺之宮。宋玉景差侍。有風(fēng)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dāng)之曰??煸沾孙L(fēng)。寡人所與庶人共者邪。宋玉對曰。此獨大王之風(fēng)耳。庶人安得而共之。王曰。夫風(fēng)者。天地之氣。溥暢而至。不擇貴賤高下而加焉。今子獨以為寡人之風(fēng)。豈有說乎。宋玉對曰。臣聞于師。枳句來巢??昭▉盹L(fēng)。其所托者然。則風(fēng)氣殊焉。王曰。夫風(fēng)始安生哉。宋玉對曰。夫風(fēng)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緣泰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飄忽淜滂。激飏熛怒。耾耾雷聲?;匮ㄥe迕。蹶石伐木。梢殺林莽。至其將衰也。被麗披離。沖孔動楗。眴煥粲爛。離散轉(zhuǎn)移。故其清涼雄風(fēng)。則飄舉升降。乘陵高城。入于深宮。邸華葉而振氣。徘徊于桂椒之閒。翱翔于激水之上。將擊芙蓉之精。獵蕙草。離秦蘅。概新夷。被荑楊。回穴沖陵。蕭條眾芳。然后倘佯中庭。北上玉堂。躋于羅帷。經(jīng)于洞房。乃得為大王之風(fēng)也。故其風(fēng)中人狀。直憯悽惏慄。清涼增欷。清清泠泠。愈病析酲。發(fā)明耳目。寧體便人。此所謂大王之雄風(fēng)也。

例句

依依宜織江雨空,雨中六月蘭臺風(fēng)。 李賀 羅浮山父(一作人)與葛篇

雄風(fēng)卷昏霧,干戈滿樓船。 于濆 南越謠

性柔君子德,足逸大王風(fēng)。 嚴(yán)維 奉和劉祭酒傷白馬

時攀小山桂,共挹大王風(fēng)。 張易之 侍從過公主南宅侍宴探得風(fēng)字應(yīng)制

開襟若有日,愿睹大王風(fēng)。 張聿 景風(fēng)扇物

若至蘭臺下,還拂楚王襟。 李嶠 風(fēng)

江流思夏后,風(fēng)至憶襄王。 杜甫 上白帝城

飄零神女雨,斷續(xù)楚王風(fēng)。 杜甫 天池

雄風(fēng)吞七澤,異產(chǎn)控三巴。 柳宗元 同劉二十八院長述舊言懷感時書事奉寄灃州張員外使君五十二韻之作因其韻增至八十通贈二君子

既能作頌雄風(fēng)起,何不時吹蘭蕙香。 褚朝陽 奉上徐中書

秾低似中陶潛酒,軟極如傷宋玉風(fēng)。 齊己 折楊柳詞四首

尊罍豈識曹參酒,賓客還親宋玉風(fēng)。 齊己 荊州新秋寺居寫懷詩五首上南平王

《國語辭典》:白玉樓(白玉樓)  拼音:bái yù lóu
傳說讀書人死后所居住的地方?!短圃娂o(jì)事。卷四三。李賀》:「長吉將死時,或晝見一緋衣人駕赤虬,持一版書,若太古蒙或霹靂石文者,云當(dāng)召長吉。長吉了不能讀,欻下榻叩頭言:『阿?老且病,賀不愿去?!痪p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樓,立召君為記,天上差樂,不苦也。』」
分類:詩人李賀
《漢語大詞典》:庾愁
南朝 梁 詩人 庾信 ,使 西魏 ,阻于兵,留 長安 。 北周 代 西魏 后,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位雖通顯,而常有鄉(xiāng)關(guān)之思,曾作《哀江南賦》以寄意。后因稱鄉(xiāng)思或故國之思為“庾愁”。 宋 李萊老 《青玉案》詞:“ 荀 香猶在, 庾 愁何許,云冷 西湖 賦。”
《漢語大詞典》:阜鄉(xiāng)舄(阜鄉(xiāng)舄)
指仙人的鞋子。 唐 劉禹錫 《游桃源一百韻》:“枕中 淮南 方,牀下 阜鄉(xiāng) 舄?!眳⒁姟?阜鄉(xiāng) ”。
分類:仙人鞋子
《漢語大詞典》:阜鄉(xiāng)(阜鄉(xiāng))
秦 漢 間 齊 人 安期 (也稱 安期生 、 安其生 ),為 瑯琊 阜鄉(xiāng) 人。傳說他曾從 河上丈人 習(xí) 黃 老 之說,賣藥東海邊。 秦始皇 東游,與之語三日夜,賜金璧數(shù)千萬。出 阜鄉(xiāng)亭 ,皆置去,留赤玉舄一雙為報。見舊題 漢 劉向 列仙傳·安期先生。后因以“阜鄉(xiāng)”借指仙鄉(xiāng)。 明 屠隆 《曇花記·夫人得信》:“踏遍云山赤縣神州,腳底穿,波清淺, 蓬萊 海畔, 阜鄉(xiāng) 邊,有書傳?!?/div>
《國語辭典》:焦尾  拼音:jiāo wěi
東漢蔡邕以尾端燒焦的桐木所制成的名琴。唐。李頎〈題僧房雙桐〉詩:「誰能事音律,焦尾蔡邕家?!姑鳌丁督鹜衽畫杉t記》:「錦囊琴七弦焦尾,寶緱懸三尺龍泉?!挂卜Q為「焦尾琴」。
《國語辭典》:焦尾琴  拼音:jiāo wěi qín
東漢蔡邕以桐木制成的名琴。因桐木尾端有燒焦的痕跡,故稱為「焦尾琴」?!逗鬂h書。卷六○下。蔡邕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埂抖膛陌阁@奇》卷一七:「知音已有新裁句,何用重挑焦尾琴?」也稱為「焦桐」、「焦琴」、「焦尾」、「爨桐」。
分類:焦尾琴
《國語辭典》:焦桐  拼音:jiāo tóng
東漢蔡邕精通音律,善于制琴,曾從灶下木材爆裂聲,聽出所燒木材為難得的制琴木料,于是將燒焦的桐木削制為一具名琴。后用以泛指名琴。唐。張祜〈思?xì)w引〉:「焦桐彈罷絲自絕,漠漠暗魂愁夜月?!骨濉?咨腥巍短一ㄉ?。小引》:「轉(zhuǎn)思天下大矣,后世遠(yuǎn)矣。特識焦桐者,豈無中郎乎?」也稱為「焦尾琴」。
《國語辭典》:焦尾琴  拼音:jiāo wěi qín
東漢蔡邕以桐木制成的名琴。因桐木尾端有燒焦的痕跡,故稱為「焦尾琴」?!逗鬂h書。卷六○下。蔡邕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二刻拍案驚奇》卷一七:「知音已有新裁句,何用重挑焦尾琴?」也稱為「焦桐」、「焦琴」、「焦尾」、「爨桐」。
分類:焦尾琴
《漢語大詞典》:焦梧桐
指琴。 唐 賈島 《投孟郊》詩:“愿傾肺腸事,盡入焦梧桐?!眳⒁姟?焦桐 ”。
分類:
《國語辭典》:焦桐  拼音:jiāo tóng
東漢蔡邕精通音律,善于制琴,曾從灶下木材爆裂聲,聽出所燒木材為難得的制琴木料,于是將燒焦的桐木削制為一具名琴。后用以泛指名琴。唐。張祜〈思?xì)w引〉:「焦桐彈罷絲自絕,漠漠暗魂愁夜月?!骨濉?咨腥巍短一ㄉ取P∫罚骸皋D(zhuǎn)思天下大矣,后世遠(yuǎn)矣。特識焦桐者,豈無中郎乎?」也稱為「焦尾琴」。
《漢語大詞典》:爨下焦
即焦尾琴。借指高雅之古曲。 宋 劉克莊 《鷓鴣天·戲題周登樂府》詞:“紛紛競奏 桑間 曲,寂寂誰知爨下焦?!眳⒁姟?爨下餘 ”。
分類:焦尾琴
《漢語大詞典》:爨桐
(1).謂焚燒桐木為炊。事本 晉 干寶 搜神記卷十三:“ 吳 人有燒桐以爨者, 邕 ( 蔡邕 )聞火烈聲,曰:‘此良材也?!蛘堉饕詾榍?,果有美音。”后以“爨桐”指遭毀棄的良材。 唐 顧非熊 《冬日寄蔡先輩校書京》詩:“惟君知我苦,何異爨桐鳴?!?前蜀 韋莊 《同舊韻》:“但埋 酆 獄氣,未發(fā)爨桐音?!?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八》:“世非無爨桐之患而患無 蔡邕 ?!?br />(2).指焦尾琴。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二十:“有絃即彈,有孔即吹,不獨柯亭、爨桐也?!?/div>
《漢語大詞典》:爨琴
(1).謂焚琴為炊。 宋 蘇軾 《次韻朱光庭喜雨》:“破屋常持傘,無薪欲爨琴。”
(2).喻指糟蹋美好的事物。 清 談遷 北游錄·紀(jì)文:“硜硜之節(jié),有司未諒。煮鶴爨琴,強(qiáng)為勸駕,則門下何以應(yīng)之?”
《漢語大詞典》:三壺(三壺)
傳說中的海上三神山。 方丈 、 蓬萊 、 瀛洲 的合稱。 晉 王嘉 拾遺記·高辛:“ 三壺 ,則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壺 ,則 方丈 也;二曰 蓬壺 ,則 蓬萊 也;三曰 瀛壺 ,則 瀛洲 也;--形如壺器。”
《國語辭典》:三山  拼音:sān shān
1.神話傳說中,東海中仙人所居住的三座山。參見「三神山」條。宋。蘇軾 奉和陳賢良詩:「三山舊是神仙地,引手東來一釣鰲?!?br />2.山名。位于南京市西南長江南岸。上有三座山峰,晉太康中王浚伐吳,自牛渚順流鼓棹,造三山,即此。
3.福州市的別名。參見「福州市」條。
《漢語大詞典》:三山骨
指驢馬后背近股外的骨骼。 元 馬致遠(yuǎn) 《耍孩兒·借馬》套曲:“三山骨休使鞭來打,磚瓦上休教穩(wěn)著蹄?!?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三折:“一弄兒打扮的實難賽,大信袋滴溜著三山骨,硬布衫攔截斷十字街?!?/div>
《漢語大詞典》:三島(三島)
(1).指傳說中的 蓬萊 、 方丈 、 瀛洲 三座海上仙山。亦泛指仙境。 唐 鄭畋 《題緱山王子晉廟》:“六宮攀不住,三島互相招?!?元 耶律楚材 《和百拙禪師》詩:“眠云臥月辭三島,鼓腹謳歌預(yù)四民?!?span id="zvxljjx" class="book">《西游記》第十七回:“十洲三島還游戲,海角天涯轉(zhuǎn)一遭?!?br />(2).指 日本 。 清 秋瑾 《日人石井君索和》詩:“詩思一帆海空闊,夢魂三島月玲瓏?!?/div>
《漢語大詞典》:五山
(1).五座山。指古代傳說中東海的仙山 岱輿 、 員嶠 、 方壺 、 瀛洲 、 蓬萊 。列子·湯問:“ 渤海 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中有五山焉。一曰 岱輿 、二曰 員嶠 、三曰 方壺 、四曰 瀛州 、五曰 蓬萊 ?!?br />(2).五座山。指 華山 、 首山 、 太室 、 泰山 、 東萊 。史記·孝武本紀(jì):“ 中國 華山 、 首山 、 太室 、 泰山 、 東萊 ,此五山 黃帝 之所常游,與神會?!?三國 魏 曹植 《吁嗟篇》:“飄飄周八澤,連翩歷五山?!?br />(3).五座山。指中岳 嵩山 、東岳 泰山 、西岳 華山 、南岳 衡山 、北岳 恒山 。后漢書·馮衍傳:“疆理九野,經(jīng)營五山?!?李賢 注:“五山即五岳也?!?唐 韓愈 《讀東方朔雜事》詩:“簸頓五山踣,流漂八維蹉?!?br />(4).五大佛寺。皆建于 南宋 。即 杭州 徑山 興盛萬壽寺 、 北山 景德靈隱寺 、 南山 凈慈報恩光孝寺 、 寧波 阿育王山 鄮峰廣利寺 、 太白山 天童景德寺 。
《漢語大詞典》:員嶠(員嶠)
神話中的仙山名。列子·湯問:“ 渤海 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 岱輿 ,二曰 員嶠 ,三曰 方壺 ,四曰 瀛洲 ,五曰 蓬萊 ?!?楊伯峻 集釋:“《釋文》云:嶠,渠廟切,山鋭而高也?!?宋 沈遼 《陪客游山》詩:“峭嶺想 員嶠 ,橫溪勝 若耶 ?!?清 魏源 《湘江舟行》詩之三:“何時出此圍,中宵夢 員嶠 。”
《國語辭典》:方丈  拼音:fāng zhàng
長寬各一丈的面積?!睹献?。盡心下》:「食前方丈,侍妾數(shù)百人?!?/div>
《國語辭典》:方丈  拼音:fāng zhàng
1.維摩詰所說經(jīng)說,維摩詰居士居住的臥室一丈見方,但容量無限,禪宗取其意,以方丈名住持所居之室?!段饔斡洝返诰呕兀骸改阏?zhèn)€要尋父母,可隨我到方丈里來?!?br />2.僧寺的住持?!毒劳ㄑ浴>矶?。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白娘子道:『一件,不要去方丈內(nèi)去;二件,不要與和尚說話;三件,去了就回。來得遲,我便來尋你也。』」《儒林外史》第三八回:「貧僧當(dāng)年住在南京太平府蕪湖縣甘露庵里的,后在京師報國寺做方丈。」
《漢語大詞典》:方丈洲
傳說 東海 中神山名。海內(nèi)十洲記·方丈洲:“ 方丈洲 在 東海 中心,西南東北岸正等。 方丈 方面各五千里,上專是羣龍所聚;有金玉琉璃之宮,三天司命所治之處?!?/div>
《國語辭典》:方壺(方壺)  拼音:fāng hú
1.腹圓口四方的壺。
2.神話傳說中的山名?!读凶印珕枴罚骸覆澈V畺|有大壑焉?!渲杏形迳窖桑骸环綁?。」《文選。班固。西都賦》:「濫嬴洲與方壺,蓬萊起乎中央?!?/div>
《國語辭典》:方蓬  拼音:fāng péng
方壺及蓬萊的合稱,二者均為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唐。李白贈盧徵君昆弟〉詩:「水落海上清,鰲背睹方蓬?!骨濉?a href='PoemIndex.aspx?author=63872' target='_blank'>朱彝尊 〈萬年藤杖歌贈尤檢討〉詩:「人生快意亦已足,豈必入海求方蓬?!?/div>
《國語辭典》:瀛洲  拼音:yíng zhōu
傳說為東海中神仙所居住的仙島?!妒酚洝>砹?。秦始皇本紀(jì)》:「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div>
《國語辭典》:登瀛洲  拼音:dēng yíng zhōu
瀛洲,古代傳說神仙居住的地方。初以登瀛洲比喻成仙。唐太宗時,立文學(xué)館,以十八學(xué)士入選,備受皇帝禮遇與敬重,各方欽羨不已,稱為「登瀛洲」。比喻平步青云,功名有成。《孤本元明雜劇。卓文君。第一折》:「恰便似芙蓉生在秋江上,幾時得墜鞭誤入平康巷,怎做得登瀛洲膝蓋兒軟,踏翰林腳步兒長。」
《漢語大詞典》:蓬丘
即 蓬萊山 。海內(nèi)十洲記·聚窟洲:“ 蓬丘 , 蓬萊山 是也?!?唐 李白 《悲清秋賦》:“吾將採藥於 蓬丘 ?!?清 黃叔威 《古詩》之七:“東海近幾席,彷彿是 蓬丘 ?!眳⒁姟?蓬萊山 ”。
分類:蓬萊山
《漢語大詞典》:蓬萊山(蓬萊山)
神山名。相傳為仙人所居之處。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北經(jīng):“ 蓬萊山 在海中。”后漢書·竇章傳:“是時學(xué)者稱 東觀 為 老氏 臧室,道家 蓬萊山 ?!?李賢 注:“ 蓬萊 ,海中神山,為仙府,幽經(jīng)祕録并皆在焉。” 清 孫枝蔚 《壽汪生伯先生閔老夫人》詩:“何名 西王母 ,何處 蓬萊山 ?!?/div>
《國語辭典》:蓬壺(蓬壺)  拼音:péng hú
傳說海中仙山蓬萊,形如壺器,故稱為「蓬壺」。元。湯式〈天香引。望三山〉曲:「望三山遠(yuǎn)似蓬壺,挨到如今,提起當(dāng)初,檳榔蜜涎吐胭脂?!?/div>
《國語辭典》:蓬山  拼音:péng shān
蓬萊山,為神話傳說中的仙山。后指仙境。唐。李商隱 無題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div>
《漢語大詞典》:蓬萊山(蓬萊山)
神山名。相傳為仙人所居之處。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北經(jīng):“ 蓬萊山 在海中?!?span id="dhl5jz5" class="book">《后漢書·竇章傳》:“是時學(xué)者稱 東觀 為 老氏 臧室,道家 蓬萊山 ?!?李賢 注:“ 蓬萊 ,海中神山,為仙府,幽經(jīng)祕録并皆在焉?!?清 孫枝蔚 《壽汪生伯先生閔老夫人》詩:“何名 西王母 ,何處 蓬萊山 ?!?/div>
《國語辭典》:蓬萊(蓬萊)  拼音:péng lái
1.蓬蒿草萊。指草莽。《后漢書。卷八○。文苑傳下。邊讓傳》:「舉英奇于仄陋,拔髦秀于蓬萊?!?br />2.相傳渤海中仙人居住的山?!读凶?。湯問》:「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
3.唐代宮殿。參見「蓬萊宮」條。
4.縣名。參見「蓬萊縣」條。
《國語辭典》:蓬島(蓬島)  拼音:péng dǎo
神話傳說中的蓬萊仙島。元。揭傒斯 雨述詩三首之二:「共言海上列城好,地冷風(fēng)清若蓬島?!?/div>
分類:蓬萊山
《國語辭典》:蓬萊(蓬萊)  拼音:péng lái
1.蓬蒿草萊。指草莽?!逗鬂h書。卷八○。文苑傳下。邊讓傳》:「舉英奇于仄陋,拔髦秀于蓬萊?!?br />2.相傳渤海中仙人居住的山。《列子。湯問》:「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
3.唐代宮殿。參見「蓬萊宮」條。
4.縣名。參見「蓬萊縣」條。
《國語辭典》:蓬瀛  拼音:péng yíng
神話傳說中的仙山蓬萊與瀛洲。后比喻人間仙境,多指游玩的地方。宋。秦觀滿庭芳。曉色云開〉詞:「漸酒空金榼,花困蓬瀛?!乖?。張養(yǎng)浩〈十二月兼堯民歌。從跳出功名火坑〉曲:「從跳出功名火坑,來到這花月蓬瀛?!?/div>
《國語辭典》:蓬萊(蓬萊)  拼音:péng lái
1.蓬蒿草萊。指草莽。《后漢書。卷八○。文苑傳下。邊讓傳》:「舉英奇于仄陋,拔髦秀于蓬萊?!?br />2.相傳渤海中仙人居住的山?!读凶?。湯問》:「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
3.唐代宮殿。參見「蓬萊宮」條。
4.縣名。參見「蓬萊縣」條。
《國語辭典》:蓬萊仙島(蓬萊仙島)  拼音:péng lái xiān dǎo
古代傳說中東方海上的仙島。如:「有人以為傳說中的蓬萊仙島指的就是臺灣?!?/div>
《國語辭典》:淮南雞犬(淮南雞犬)  拼音:huái nán jī quǎn
相傳漢代淮南王劉安隨八位神仙白日升天,家中雞犬也因吃到剩下的藥而得以升天。見晉。葛洪《神仙傳。卷四。劉安》。后比喻攀附別人而得勢的人。
《國語辭典》:雞犬升天(雞犬升天)  拼音:jī quǎn shēng tiān
淮南王劉安得道升天,雞犬吃了剩下的仙藥,也隨之升天。見晉。葛洪《神仙傳》卷六。后比喻一個人發(fā)達(dá)得勢,左右有關(guān)系的人也跟著發(fā)跡。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挂沧鳌鸽u犬皆仙」、「雞犬俱升」。
《國語辭典》:雞鳴犬吠(雞鳴犬吠)  拼音:jī míng quǎn fèi
雞啼狗叫。形容鄉(xiāng)野田舍人群聚居的情景?!度龂萘x》第六○回:「雞鳴犬吠相聞,市井閭閻不斷。」也作「雞鳴狗吠」。
《國語辭典》:雞鳴狗吠(雞鳴狗吠)  拼音:jī míng gǒu fèi
雞啼狗叫。形容鄉(xiāng)野田舍人群聚居的情景?!睹献?。公孫丑上》:「雞鳴狗吠相聞,而達(dá)乎四境?!埂度龂尽>硪蝗N簳?。王朗傳》:「雞鳴狗吠,達(dá)于四境?!挂沧鳌鸽u鳴犬吠」。
《漢語大詞典》:夢白雞(夢白雞)
晉書·謝安傳:“昔 桓溫 在時,吾常懼不全。忽夢乘 溫 輿行十六里,見一白雞而止。乘 溫 輿者,代其位也。十六里,止今十六年矣。白雞主酉,今太歲在酉,吾病殆不起乎!”后因以“夢白雞”為人死的預(yù)兆。 宋 楊萬里 《虞丞相挽詞》之二:“已矣歸黃壤,傷哉夢白雞?!?/div>
《漢語大詞典》:白雞夢(白雞夢)
見“ 白雞之夢 ”。
《漢語大詞典》:白雞之夢(白雞之夢)
晉書·謝安傳:“﹝ 安 ﹞自以本志不遂,深自慨失,因悵然謂所親曰:‘昔 桓溫 在時,吾常懼不全。忽夢乘 溫 輿行十六里,見一白雞而止。乘 溫 輿者,代其位也。十六里,止今十六年矣。白雞主酉,今太歲在酉,吾病殆不起乎!’……尋薨,時年六十六。”后用以泛指不祥之兆。 唐 李德裕 《懷崧樓記》:“洎 太和 己丑歲,復(fù)接舊老,同升臺階,或纔嘆止輿,已協(xié)白雞之夢;或未聞稅駕,遽有黃犬之悲。向之榮華,可以悽愴?!币嗍∽鳌?白雞夢 ”。 唐 李白 《東山吟》:“白雞夢后三百歲,灑酒澆君同所懽?!?/div>
分類:不祥之兆
《漢語大詞典》:謝公扶病(謝公扶?。?/div>
謂不能隱居,未遂素志。典出晉書·謝安傳:“ 安 雖受朝寄,然 東山 之志始末不渝,每形於言色。及鎮(zhèn) 新城 ,盡室而行,造汎海之裝,欲須經(jīng)略粗定,自 江 道還東。雅志未就,遂遇疾篤?!?金 元好問 《人月圓·卜居外家東園》曲之二:“ 謝公 扶病, 羊曇 揮涕,一醉都休?!?/div>
分類:隱居素志
《漢語大詞典》:雞夢(雞夢)
晉書·謝安傳:“﹝ 謝安 ﹞雅志未就,遂遇疾篤……因悵然謂所親曰:‘昔 桓溫 在時,吾常懼不全。忽夢乘 溫 輿行十六里,見一白雞而止。乘 溫 輿者,代其位也。十六里,止今十六年矣。白雞主酉,今太歲在酉,吾病殆不起乎!’”后以雞夢指死亡之兆。 宋 王安石 《游土山示蔡天啟秘?!?/a>詩:“予衰極今歲,儻與雞夢協(xié)?!?/div>
《漢語大詞典》:一瓢
《論語·雍也》:“賢哉, 回 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回 也不改其樂?!焙笠蛞杂魃詈唵吻蹇唷?宋 王禹偁 《滁上謫居》詩之三:“巧宦或五鼎,甘貧唯一瓢。” 宋 林逋 《寄呈張元禮》詩:“駟馬交游從此少,一瓢生事不勝空?!眳⒁姟?一簞一瓢 ”。
分類:簡單清苦
《國語辭典》:一簞一瓢(一簞一瓢)  拼音:yī dān yī piáo
每天只吃一筐飯,喝一瓢湯。比喻貧寒的生活。語本《論語。雍也》:「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漢語大詞典》:懸瓢(懸瓢)
(1).葫蘆瓢。古代用為盛酒器。 唐 張說 《詠瓢》:“美酒酌懸瓢,真淳好相映?!?br />(2).相傳 許由 飲水無杯,有人贈以一瓢, 由 飲畢,懸于樹上。后以為隱居的典故。 南唐 李中 《贈蒯亮處士》詩:“吾君側(cè)席求賢切,未可懸瓢枕碧流?!眳㈤?span id="pv5vb5d" class="book">《太平御覽》卷七六二引《琴操》
《國語辭典》:掛瓢(掛瓢)  拼音:guà piáo
比喻避世隱居。參見「許由棄瓢」條。唐。李嶠扈從還洛呈侍從群居〉詩:「邑罕懸磬貧,山無掛瓢逸?!?/div>
《漢語大詞典》:棄瓢(棄瓢)
漢 蔡邕 《琴操·箕山操》載, 堯 時 許由 隱居 箕山 ,常以手捧水而飲。人見其無器,以一瓢遺之。 由 飲畢,以瓢掛樹。風(fēng)吹樹動,歷歷有聲, 由 以為煩擾,遂取瓢棄之。后因以“棄瓢”為隱居的典實。 明 劉訓(xùn) 《許由隱居》詩:“棄瓢林下風(fēng)生樹,洗耳溪邊水漾灣?!?/div>
《漢語大詞典》:瓢飲(瓢飲)
(1).語出《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回 也不改其樂?!痹^以瓢勺飲水。后用以喻生活簡樸。后漢書·章帝紀(jì):“動務(wù)省約,但患不能脫粟瓢飲耳?!?唐 杜甫 《贈特進(jìn)汝陽王二十韻》:“瓢飲唯三徑,巖樓在百層?!?清 巢鳴盛 《題匏杯》詩:“ 回 也資瓢飲,悠然見古風(fēng)?!?br />(2).指瓢勺之類的飲器。 清 杜岕 《永寧寺試泉》詩:“再游期獨往,瓢飲掛衣襟?!?/div>
《漢語大詞典》:風(fēng)瓢
指水瓢。古代常用以借指隱居生活。 唐 羅隱 《許由廟》詩:“高掛風(fēng)瓢濯 漢 濱,土階三尺愧清塵?!?元 虞集 《仙游道士余岫云為從珠溪余隱士求得華山下黃茅岡一曲規(guī)作丹室喜而賦之》詩之二:“刀耕火種從茲始,雨笠風(fēng)瓢便有餘?!?清 厲鶚 《同筠谷太虛上人游花塢諸精舍·溪飲庵》詩:“斸苔傍溪居,春來泉脈動。喧寂兩俱忘,風(fēng)瓢聊可用。”
分類:隱居
《國語辭典》:寶雞(寶雞)  拼音:bǎo jī
1.神話傳說中的神雞。晉。潘岳西征賦〉:「寶雞前鳴,甘泉后涌?!埂侗饼R書。文苑傳。樊遜》:「我太祖收寶雞之瑞,握鳳皇之書,體一德以匡朝,屈三分而事主,蕩此妖寇,易如沃雪?!?br />2.縣名。參見「寶雞縣」條。
《漢語大詞典》:全璧
比喻完整而無缺損的東西。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三:“余常言,自刻本説郛出,而説郛亡矣,然其中全帙有另鐫行者,后人緣其書目,廣求之,始為全璧,未可為此刻誤也?!?魯迅 《熱風(fēng)·兒歌的‘反動’》:“然拜讀原詩,亦存小失,倘能改第二句為‘兩半個都那里去了’,即成全璧矣?!?/div>
《國語辭典》:完璧歸趙(完璧歸趙)  拼音:wán bì guī zhào
藺相如奉使秦國,交涉以和氏璧換取秦城時,識破秦國訛詐,巧妙的使璧安然回到趙國。典出《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后比喻物歸原主。明。汪廷訥《種玉記》第一五出:「再休思重會蘭房,那虜騎如云不可當(dāng)。便得個完璧歸趙也?!挂沧鳌笟w趙」、「原璧歸趙」。
《國語辭典》:怒發(fā)沖冠(怒髮衝冠)  拼音:nù fǎ chōng guān
盛怒的樣子。《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顾?。岳飛滿江紅。怒發(fā)沖冠〉詞:「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也作「發(fā)上沖冠」、「發(fā)踴沖冠」、「沖冠發(fā)怒」。
《漢語大詞典》:趙璧(趙璧)
見“ 趙氏璧 ”。
《漢語大詞典》:趙氏璧(趙氏璧)
亦作“ 趙王璧 ”。 和氏 璧的別稱。 春秋 時, 楚 人 卞和 自山中所得寶玉。 戰(zhàn)國 時,為 趙惠文王 所得,故稱。據(jù)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所載: 秦昭王 曾恃強(qiáng)遺書 趙王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藺相如 奉璧出使,終于完璧歸 趙 。“趙氏璧”遂以著稱,并常為后人詩文所道及。 南朝 宋 謝靈運(yùn) 《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發(fā)都》詩:“空班 趙氏 璧,徒乖 魏王 瓠?!?唐 李白 《古風(fēng)》之五十:“夸作天下珍,卻哂 趙王 璧?!?清 孫枝蔚 《旅興》詩:“貴若 趙氏 璧,富若 猗頓 囷。”亦省稱“ 趙璧 ”。 唐 方干 《送陳端公》詩:“ 隨 珠此去方酬德, 趙 璧當(dāng)時誤指瑕?!?宋 王安石 《次韻酬微之贈池紙并詩》:“篇終有意責(zé) 趙 璧,窮國恐誤連城歸。” 明 沈鯨《雙珠記·珠傳女信》:“看此物既著神奇,如 趙 璧有完期?!?/div>
《國語辭典》:連城(連城)  拼音:lián chéng
1.并列相連的城?!稘h書。卷二七。五行志上》:「漢興,大封諸侯王,連城數(shù)十?!?br />2.比喻物品貴重。如:「價值連城」。
3.縣名。參見「連城縣」條。
《漢語大詞典》:連城價(連城價)
價值連城。形容珍貴難得。 三國 魏 曹丕 《與鍾大理書》:“不煩一介之使,不損連城之價?!?唐 韓愈 《縣齋有懷》詩:“誰為傾國媒,自許連城價。” 明 徐復(fù)祚《紅梨記·訴衷》:“那解元風(fēng)雅連城價,譜鴛鴦無端輳咱?!眳⒁姟?連城璧 ”。
分類:珍貴難得
《國語辭典》:連城璧(連城璧)  拼音:lián chéng bì
相傳秦昭王欲以十五座城與趙國交換和氏璧,故稱和氏璧為「連城璧」。見《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后比喻價值極高的物品。晉。張載〈擬四愁〉詩:「佳人遺我云中翮,何以贈之連城璧?」
《漢語大詞典》:連城玉(連城玉)
見“ 連城璧 ”。
《國語辭典》:連城璧(連城璧)  拼音:lián chéng bì
相傳秦昭王欲以十五座城與趙國交換和氏璧,故稱和氏璧為「連城璧」。見《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后比喻價值極高的物品。晉。張載〈擬四愁〉詩:「佳人遺我云中翮,何以贈之連城璧?」
《國語辭典》:連城璧(連城璧)  拼音:lián chéng bì
相傳秦昭王欲以十五座城與趙國交換和氏璧,故稱和氏璧為「連城璧」。見《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后比喻價值極高的物品。晉。張載〈擬四愁〉詩:「佳人遺我云中翮,何以贈之連城璧?」
《漢語大詞典》:大王風(fēng)(大王風(fēng))
戰(zhàn)國 宋玉 《風(fēng)賦》:“有風(fēng)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dāng)之曰:‘快哉此風(fēng),寡人所與庶人共者邪!’ 宋玉 對曰:‘此獨大王之風(fēng)耳,庶人安得而共之?’”本為諷諭,后轉(zhuǎn)為對帝王的諛辭。猶言帝王的雄風(fēng)。《初學(xué)記》卷十引 南朝 梁 劉孝義 《行過康王故第苑》詩:“芳流小山桂,塵起大王風(fēng)。” 柳亞子 《題芷畦燕游續(xù)草》詩:“ 易水 蕭蕭貫白虹,豈宜重問大王風(fēng)?!?/div>
分類:諷諭帝王
《漢語大詞典》:楚王風(fēng)(楚王風(fēng))
戰(zhàn)國 楚 宋玉 《風(fēng)賦》謂, 楚襄王 游于 蘭臺之宮 ,有風(fēng)颯然而至, 襄王 曰:“快哉此風(fēng)!” 宋玉 曰,此“清涼雄風(fēng)”,“獨大王之風(fēng)耳”。后因用“楚王風(fēng)”指涼風(fēng);大風(fēng)。 唐 杜甫 《天池》詩之二:“聞道奔雷黑,初看浴日紅。飄零神女雨,斷續(xù) 楚王 風(fēng)?!?/div>
《漢語大詞典》:蘋末(蘋末)
(1).蘋的葉尖。指風(fēng)所起處。語出 戰(zhàn)國 楚 宋玉 《風(fēng)賦》:“夫風(fēng)生於地,起於青蘋之末?!?唐 李嶠 《風(fēng)》詩:“落日生蘋末,搖揚(yáng)徧遠(yuǎn)林?!?br />(2).風(fēng)起則蘋葉動,故亦用為微風(fēng)的代稱。 南朝 梁 庾肩吾 《團(tuán)扇銘》:“清逾蘋末,瑩等寒泉。”
《國語辭典》:雄風(fēng)(雄風(fēng))  拼音:xióng fēng
1.強(qiáng)勁的風(fēng)?!段倪x。宋玉。風(fēng)賦》:「故其清涼雄風(fēng),則飄舉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宮?!顾?。柳永 竹馬子。登孤壘荒涼詞:「對雌霓掛雨,雄風(fēng)拂檻,微收煩暑?!?br />2.威武出眾的氣概?!段倪x。宋玉。風(fēng)賦》:「清清泠泠,愈病析醒,發(fā)明耳目,寧體便人,此所謂大王之雄風(fēng)也。」唐。柳宗元同劉二十八院長述舊言懷感時書事奉寄澧州張員外使君五十二韻之作因其韻增至八十通贈二君子〉詩:「雄風(fēng)吞七澤,異產(chǎn)控三巴?!?/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