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8,分12頁顯示 上一頁 1 2 3 4 6 7 8 9 下一頁 唐(續(xù)上) 徐鉉 916 - 991 一首李紓 一首 楊炯 650 - 693 一首 玄宗皇帝 685 - 762 一首 王晙 662 - 732 一首 田敏 880 - 971 一首 苻載 760 - 822 一首 蕭仿 796 - 875 二首 蔣挺 一首 褚亮 560 - 647 一首 許敬宗 592 - 672 一首 賈曾 ? - 727 一首 郭子儀 697 - 781 一首 釋法琳 572 - 640 一首 靜泰 一首 顏真卿 709 - 784 一首 魏徵 580 - 643 二首 宋 劉克莊 1187 - 1269 一首朱熹 1130 - 1200 二首 蘇軾 1036 - 1101 一首 黃庭堅 1045 - 1105 一首 《靖康小雅》作者 二首 丁謂 966 - 1037 一首 丘葵 1244 - 1333 一首 仇遠(yuǎn) 1247 - ? 一首 劉敞 1019 - 1068 一首 劉用行 1168 - 1249 一首 | ① 《唐書·禮儀志》曰:“明皇天寶二年三月,追尊皋繇為德明皇帝,涼武昭王為興圣皇帝。其廟樂,第一《迎神》,第二《登歌奠幣》,第三《迎俎》,第四《酌獻(xiàn)》,第五《亞獻(xiàn)終獻(xiàn)》,第六《送神》。樂章并吏部侍郎李舒撰?!?/div> 閟宮靜謐,合樂周張。 泰尊始獻(xiàn),百末重觴。 震澹存誠,庶幾迪嘗。 遙源之祚,天漢靈長。 于穆圣皇,六葉重光。 太原刻頌,后土疏場。 寶鼎呈符,歊云孕祥。 禮樂備矣,降福穰穰。 ① 《唐馀錄》曰:“周宗廟樂,降神奏《肅順》?;实坌凶唷吨雾槨贰+I(xiàn)信祖室奏《肅雍》之舞。僖祖室奏《觀成》之舞。太祖室奏《明德》之舞。世宗室奏《定功》之舞。酌獻(xiàn)、登歌奏《感順》。迎俎奏《禋順》。飲福奏《福順》。送文舞、迎武舞奏《忠順》。武舞奏《善順》。撤俎奏《禮順》。送神奏《肅順》。” 惟彼岐陽,德大流光。 載造周室,澤及遐荒。 于鑠圣祖,上帝是皇。 乃圣乃神,知微知彰。 新廟奕奕,豐年穰穰。 取彼血膋,以往蒸嘗。 黍稷惟馨,籩豆大房。 工祝致告,受福無疆。 丞相灞陵公。以虎符龍節(jié)清鎮(zhèn)淮海。凡十五年矣。有盛德美化加于民??梢钥探鹗詧D其形。遂于龍興佛廟大修繪事。自相國洎監(jiān)軍使樊常侍。賓僚將校。羅乎素壁。森然也。有部從事殿中侍御史穆賞作灞陵志。太常寺奉禮郎苻載作寫真贊以頌之。夫蘊二儀統(tǒng)萬類役百靈者。莫善于人。故得全氣者為至圣。堯舜周孔是矣。得間氣者為大賢。夔龍伊尹是矣。自夐古達(dá)于茲日。一時之理。百化之損益。未嘗不繇是矣。然則造時者必系乎君。輔時者必系乎臣也。至于蘊咎夔之業(yè)。得輔相之道者。其灞陵公之謂乎。公參三才之粹氣。包五行之靈用。以太和為正性。以至仁為厚德。以神明為視聽。以禮樂為肢體。涯岸宏大。才智杰出。注百川而溟海不動。臨萬象而元機(jī)獨運。修眉廣顙。睟容玉色。如祥鸞彩鳳。徘徊瑞氣。得不謂人倫之上才歟。公之為政也。根柢于誠信??赂捎谛藤p。枝葉于禁忌。達(dá)時之通變。識人之好惡。聽覽而不察。寬裕而有制。故蒙澤者如膏雨。畏刑者如秋霜。萬情浩擾。懸我條貫。生生之分。各得其性。得不謂民之父母歟。公之為學(xué)也。冠冕六籍。衣裳偫史。履屨百氏。每讀書。取其實而不取其華。深研著述。號為通典。大抵自開辟旁行。至乎歷代。有兵食財賦職。官禮樂。交關(guān)于當(dāng)世者。莫不摘拾其英華。滲漉其膏澤。截?zé)┮匀ぜs。裁疏以就密。其有覽之者。如熱得澤。如饑得食。五車萬卷。盡為冗廢。得不謂立言垂范歟。守藩歲久。哀乞朝覲。上賜優(yōu)詔。聽答悃款。伏見車騎煜煜。星馳闕下。明天子辟閶闔。負(fù)黼扆。延國老于云臺之下。鋪陳皇王之道德。發(fā)明古今之教義。上以揚君后之鴻化。下以言理國之大要。是知經(jīng)天地。戡禍亂。敦五教。端百揆。大君以此柄授公。知公不得而讓也。夫漢之麒麟。唐之凌煙。愛其德即圖其人。睹其人則景行其事。復(fù)銘景鐘。樹甘棠。此皆以遺芳馀烈。浹于人骨髓者也。異日廣陵之民。懷公之惠愛。嗅公之馨香。企公之軌躅。帷袂接武。沈吟茲地。嚴(yán)目而視。捧手而指。必知夫咨嗟慨詠之聲。發(fā)于肺肝矣。載山林野賤之士。猥辱眄睞。塵廁下界。恭睹盛德。敢無詞乎。不書爵氏。灞陵公之尊也。贊曰。 碩德昂昂,智圓德方。 武庫矛戟,禮容圭璋。 神氣端凝,風(fēng)儀高張。 晴天鶴立,秋水龍驤。 擁旄淮南,俗阜民康。 休聲四塞,入覲天王。 天王虛懷,待公廟堂。 始終進(jìn)退,赫然有光。 后人來斯,環(huán)繞長廊。 以此凈域,便為甘棠。 于鑠丕嗣,惟帝之光。 羽籥象德,金石薦祥。 圣系無極,景命永昌。 神降上哲,維天配長。 維歲之吉,維辰之良。 圣君紱冕,肅事壇場。 大禮已備,大樂斯張。 神其醉止,降福無疆。 建平文雅,休有烈光。 懷忠履義(一作抱義),身立名揚。 皇靈拓統(tǒng),帝宅遐光。 馳威日域,浹化乾綱。 網(wǎng)羅千代,并吞百王。 禎凝國太(疑應(yīng)作「泰」),慶襲元良(其三)。 蠲我饎餴,絜我膋薌。 有豆孔碩,為羞既臧。 至誠無昧,精意惟芳。 神其醉止,欣欣樂康。 于穆文考,圣神昭章。 肅(一作簫)勺(一作清)群慝,含光遠(yuǎn)方。 萬物茂遂,九夷賓王。 愔愔云韶,德音不忘。 緬尋曠古,逖聽元皇。 時因作訓(xùn),用智垂芳。 祈恩望秩,報德蒸嘗。 唯崇小祀,焉間大方。 未宏三教,但佩九章。 膺期撥亂,粵我圣唐。 明達(dá)因果,端拱文昌。 化侔十號,仁深百王。 律中仲月,時登少陽。 下憐蠢蠢,上答蒼蒼。 式陳金闕,爰開道場。 日宮照曜,星臺焜煌。 空懸珠影,燄動輪光。 云披玉宇,煙散名香。 供疑飛下,聲含鳳鏘。 麒麟表瑞,甘露呈祥。 功隨劫遠(yuǎn),德共天長。 恩沾有際,澤被無疆。 命同元始,體類金剛。 鴻基永永,降福穰穰。 先生姓李氏。諱含光。廣陵江都人。本姓宏。以孝敬皇帝廟諱改焉。二十一代祖宏。江夏太守。避王莽。徙居晉陵。遂為郡人。高祖文嶷。陳桂陽王國侍郎。曾祖榮?;食字菟抉R。祖師龕。隱居以求其志。徙于江都。父孝威。博學(xué)好古。雅修彭聃之道。與天臺司馬練師子微為方外之交。尤以篤慎著于州里。考行議謚。曰正隱先生。母瑯琊王氏。賢明有德行。先生孩提則有殊異。晬日獨取孝經(jīng)。如捧讀焉。羈丱好靜處。誦習(xí)墳典。年十八。志求道妙。遂師事同邑李先生。游藝數(shù)年。神龍初。以清行度為道士。居龍興觀。尤精老莊周易之深趣。執(zhí)喪過哀。口不嘗甘旨之味。食惟穬麥而已。封植膳羞。皆出其手。號毀骨立。親族莫不傷之。開元十七年。從司馬練師于王屋山。傳受大法。靈文金記。一覽無遺。綜核古今。該明奧旨。玄宗知先生偏得子微之道。乃詔先生居王屋山陽臺觀以繼之。歲馀。請居茅山。纂修經(jīng)法。頻徵。皆謝病不出。天寶四載冬。乃命中官赍璽書徵之。既至。延入禁中。每欲咨稟。必先齋沐。他日。請傳道法。先生辭以足疾。不任科儀者數(shù)焉。玄宗知不可強而止。先生嘗以茅山靈跡。剪焉將墜。真經(jīng)秘箓。亦多散落。請歸修葺。乃特詔于楊許舊居紫陽以宅之。仍賜絹二百匹。法衣兩副。香爐一具。御制詩及序以餞之。又禁于山側(cè)采捕魚獵。食葷血者。不得輒入。公私祈禱。咸絕牲牢。先生以六載秋到山。是歲詔書三至。渥澤頻繁。暉映崖谷。初山中有上清真人許長史楊君陶隱居自寫經(jīng)法。歷代傳寶。時遭喪亂。散逸無遺。先生捧詔搜求。悉備其跡。而進(jìn)上之。先時玄宗將求大法。請先生為師。先生竟執(zhí)謙沖。辭疾而退。洎七載春。玄宗又欲受三洞真經(jīng)。其年春之三月。中官赍璽書云。其月十八日。尅受經(jīng)誥。是日。于大同殿潔修其事。遂遙禮先生為元師。并賜衣一襲。以伸師資之禮。因以元靖為先生之嘉號焉。仍詔刻石于華陽洞宮以志之。是歲夏五月。隱居先生合丹之所。有芝草八十一莖。散生于松石之間。詔俾先生與中官啟告靈仙。緘封表進(jìn)。夏。又詔以紫陽觀側(cè)近二百戶。太平崇元兩觀各一百戶。并蠲其官徭。以供香火。秋七月。又徵先生。既自請居道觀以養(yǎng)疾。九載春。辭歸舊山。其年夏六月。前生靈芝之所。又產(chǎn)三百馀莖。煌煌秀異。人所莫睹。先生又圖而奏之。是歲冬。又徵先生。于紫陽別院館之。十載秋。先生又懇辭告老。御制序詩以餞之。十有一載。先生奉詔。與門人韋景昭等。于紫陽之東郁岡山。別建齋院。立心誠肅。是夜仙壇林間。遍生甘露。因以上聞。特詔嘉異。初隱居先生以三洞真法傳升元先生。升元付體元先生。體元付正一先生。正一付先生。自先生距于隱居。凡五葉矣。皆總襲妙門大正真法。所以茅山為天下道學(xué)之所宗矣。于戲。是非可齊也。我物均焉。生死可忘也。覺夢同焉。如此者。何域心于變化之際哉。先生以大歷已酉歲冬十一月十有四日。遁化于茅山紫陽之別院。春秋八十有七。其年十二月八日。門人赴喪而至者凡數(shù)千人。號奉冠舄。遷窆于雷平山之西陲。遺命以松棺竹杖木幾水瓶香奩香爐置于藏內(nèi)。門弟子等仰奉嘉猷。克遵儉德。先生識思真淳。業(yè)行高古。道窮情性之本。學(xué)冠天人之際。所以優(yōu)游句曲。郁為王者之師。出入明庭。特寵肩輿之貴。是知順風(fēng)而問。昔稱于黃帝。望山而請。今見于玄宗矣。又博覽偫言。長于著撰。嘗以本草之書。精明藥物。事關(guān)性命。難用因循。著音義兩卷。又以老莊周易。為潔凈之書。著學(xué)記義略各三篇。內(nèi)學(xué)記二篇。以續(xù)仙家之遺事。皆名實無違。詞旨該博。初先生幼年。頗工篆籀。而隸書尤妙??突蛸p之云。賢于其父。因投筆不書。玄宗詔山人王旼。強請先生楷書上經(jīng)一十三紙。以備楊許之闕。先生能于陰陽術(shù)數(shù)之道。而不以藝業(yè)為能。極于轉(zhuǎn)鍊服食之事。而不以壽養(yǎng)為極。但冥懷素樸。妙味元津。非夫博大之至人。孰能盡于此。真卿乾元二年。以升州刺史充浙西節(jié)度。欽承至德。結(jié)慕元微。遂專使致書于茅山。以抒誠懇。先生特令韋鍊師景昭復(fù)書于真卿。恩眷綢繆。足勵超然之志。然宗師可仰。望紫府而非遙。王事不遑。寄白云而攸遠(yuǎn)。洎大歷六年。真卿罷刺臨川。旋舟建業(yè)。將宅心小嶺。長庇高蹤。而轉(zhuǎn)刺吳興。事乖夙愿。徘徊郡邑??諔炎鸬乐摹U巴謳n。永負(fù)借山之記。而景昭洎郭閎等。以先生茂烈芳猷。愿銘金石。乃邀道士劉明素來托斯文。真卿與先生門人中林子殷淑遺名韋渠牟嘗接采真之游。緒聞含一之德。敢強名于巷黨。曷足辨于鴻蒙。其詞曰。 抱一混茫,人之紀(jì)綱。 先生以之,氣王神強。 乃啟元旨,元門以彰。 乃為帝師,帝道惟康。 甘露呈瑞,靈芝效祥。 上士云感,高風(fēng)載揚。 鶴返仙廟,云辭帝鄉(xiāng)。 退歸而老,妙識行藏。 德本無累,道心有常。 實曰形解,孰云坐忘。 伐石表墓,勒銘傳芳。 谷變陵遷,厥跡彌光。 ① 《唐書·樂志》曰:“祀五方上帝《五郊樂》,祀黃帝降神奏《宮音》,皇帝行用《太和》。登歌、奠玉帛用《肅和》。迎俎用《雍和》。酌獻(xiàn)、飲福用《壽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舒和》。武舞用《凱安》。送神用《豫和》。其《太和》、《壽和》、《凱安》、《豫和》四章,辭同《圜丘》。祀青帝降神奏《角音》,祀赤帝降神奏《徵音》,祀白帝降神奏《商音》,祀黑帝降神奏《羽音》,馀同黃帝。 昭昭丹陸,帟帟炎方。 禮陳牲幣,樂備篪簧。 瓊羞溢俎,玉??浮觴。 恭惟正直,歆此馨香。 ① 《唐書·樂志》曰:“貞觀中《享太廟樂》,迎神用《永和》,九變,辭同。皇帝行用《太和》。登歌、酌鬯用《肅和》。迎俎用《雍和》。獻(xiàn)皇祖宣簡公、皇祖懿王同用《長發(fā)》之舞。景皇帝用《大基》之舞。元皇帝用《大成》之舞。高祖用《大明》之舞。皇帝飲福用《壽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舒和》。武舞用《凱安》。徹俎用《雍和》。送神用《永和》。其《太和》、《凱安》,辭同《冬至圜丘》?!?/div> ② 《唐會要》曰:“貞觀十四年,詔用顏師古、許敬宗議,皇祖宣簡公、懿王廟并奏《長發(fā)》之舞,取《詩》云‘浚哲惟商,長發(fā)其祥’也。” 浚哲惟唐,長發(fā)其祥。 帝命斯祐,王業(yè)克昌。 配天載德,就日重光。 本枝百代,申錫無疆。 維古潁城,因潁為隍。 倚舟干門,美哉洋洋。 如淮之甘,如漢之蒼。 如洛之溫,如浚之涼。 可侑我客,可流我觴。 我欲即之,為館為堂。 近水而構(gòu),夏潦所襄。 遠(yuǎn)水而筑,邈焉相望。 乃作斯亭,筵楹欒梁。 鑿枘交設(shè),合散靡常。 赤油仰承,青幄四張。 我所欲往,一夫可將。 與水升降,除地布床。 可使杜蕢,洗觶而揚。 可使莊周,觀魚而忘。 可使逸少,祓禊而祥。 可使太白,泳月而狂。 既薺我荼,亦醪我漿。 既濯我纓,亦浣我裳。 豈獨臨水,無適不臧。 春朝花郊,秋夕月場。 無脛而趨,無翼而翔。 敝又改為,其費易償。 榜曰擇勝,名實允當(dāng)。 維古至人,不留一方。 虛白為室,無可為鄉(xiāng)。 神馬居輿,孰為輪箱。 流行坎止,雖觸不傷。 居之無盜,中靡所藏。 去之無戀,如所宿桑。 豈如世人,生短慮長。 尺宅不治,寸田是荒。 錫瓦銅雀,石門阿房。 俯仰變滅,與生俱亡。 我銘斯亭,以砭世盲。 將軍死綏,古人所長。 有如劉公,與城俱亡。 兵挐常山,公以身當(dāng)。 生竭其勇,力挫戎行。 天未悔禍,敵勢益張。 公雖瞑目,萬古傳芳(同上書卷五七)。 欃槍騰光,遂勃太陽。 六龍不翔,昧昧八荒。 公欲挾飛,再麗咸桑。 怒發(fā)烈烈,力鐫暴羌。 白刃亙野,視猶猬芒。 凜凜之氣,雖死不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