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嚴佛調

相關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一 譯經科一
安息國人。
性沈鷙。
博極群書。
靈帝末至洛陽。
以功稱騎都尉。
而以荷法為己任。
沙門嚴佛調出法鏡經。
玄口授梵語。
佛調筆受。
佛調臨淮人。
少穎悟好學。
亦有都尉之稱。
傳譯之妙。
不減安侯。
又撰十慧傳。
時有沙門支曜康巨康孟詳者。
皆于靈獻時。
以慧學獲譽京洛間。
曜譯成具定意。
小本起等經。
巨譯問地獄事經。
孟詳譯中本起。
及脩行本起兩經。
此經乃沙門曇果。
得于迦維羅國。
同竺大力者譯之。
而未善者。
支樓迦讖 朝代:東漢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一 譯經科一
本月氏人。性姿純敏。以嚴凈毗尼著稱。志弘大法。靈帝時至洛陽。光和中平之間。譯般若道行首楞嚴等經。又譯阿阇世王寶積等十馀部。后不知所終。
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上
支樓迦讖。
亦直云支讖。
本月支人。
操行純深性度開敏。
稟持法戒以精勤著稱。
諷誦群經志存宣法。
漢靈帝時游于雒陽以光和中平之間。
傳譯梵文。
出般若道行般舟首楞嚴等三經。
又有阿阇世王寶積等十馀部經。
歲久無錄。
安公校定古今。
精尋文體云。
似讖所出。
凡此諸經皆審得本旨了不加飾。
可謂善宣法要弘道之士也。
后不知所終。
時有天竺沙門竺佛朔。
亦以漢靈之時。
赍道行經。
來適雒陽。
即轉梵為漢。
譯人時滯雖有失旨。
然棄文存質深得經意。
朔又以光和二年。
于雒陽出般舟三昧。
讖為傳言。
河南雒陽孟福張蓮筆受。
時又有優(yōu)婆塞安玄。
安息國人。
性貞白。
深沈有理致。
博誦群經多所通習。
亦以漢靈之末。
游賈雒陽。
以功號曰騎都尉。
性虛靖溫恭。
常以法事為己任。
漸解漢言。
志宣經典。
常與沙門講論道義。
世所謂都尉者也。
玄與沙門嚴佛調共出法鏡經。
玄口譯梵文。
佛調筆受。
理得音正盡經微旨。
郢匠之美見述后代。
調本臨淮人。
綺年穎悟。
敏而好學。
世稱安侯都尉佛調三人傳譯。
號為難繼。
調又撰十慧。
亦傳于世。
安公稱佛調出經。
省而不煩。
全本巧妙。
又有沙門支曜。
康巨。
康孟詳等。
并以漢靈獻之間有慧學之譽。
馳于京雒。
曜譯成具定意小本起等。
巨譯問地獄事經。
并言直理旨不加潤飾。
孟詳譯中本起及修行本起。
先是沙門曇果。
于迦維羅衛(wèi)國得梵本。
孟詳共竺大力譯為漢文。
安公云。
孟詳所出。
奕奕流便足騰玄趣也。
竺佛調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天竺人也。師事佛圖澄。為人少緣飾。住山寺積年。有男子亡其姓。從調受道。其妻病亟。移舍寺外療治之。弟家居頗以為憂。且見調從外來。弟因致兄嫂問。調曰。卿兄如常疾者。亦覺漸愈已。而弟繼往謝和尚屈臨。其兄驚曰。老師豈嘗且出妄也。兄弟爭不已以。問調。調笑而不答。調裹糗糒獨行深山中。動經年歲逮還。糗糒常有馀?;螂S以行。天暮大雪。輒宿虎窟中。或者骸懼。久之尅日告逝。民聚觀。調曰。山河天地皆變滅。而況人乎。而得久長。但能專心清凈屏除三毒。形數雖乖。其會必同。言訖即以帔蒙頭。端坐而化。后教年弟子八人。入西山。俄見調立崖上。衣服鮮。明氣宇雄放。八人作禮曰。和尚固無恙乎。調笑首頷之。即失所在。歸而開視其冢。唯履在。
神僧傳·卷第一
竺佛調者。未詳氏族。事佛圖澄為師。住常山寺積年。業(yè)尚純樸不表飾言。時咸以此高之。常山有奉法者。兄弟二人居去寺百里。兄婦疾篤。載出寺側以近醫(yī)藥。兄既奉調為師。朝晝常在寺中咨詢行道。異日調忽往其家。弟具問嫂所苦共審兄安否。調曰。病者粗可卿兄如常。調去后弟亦策馬繼往。言及調旦來。兄驚曰。和尚旦初不出寺。汝何容見。兄弟爭以問調。調笑而不答。咸共異焉。調或獨入深山一年半歲。赍乾飯數斗。還恒有馀。有人嘗隨調山行數十里。天暮大雪下。調入石穴虎窟中宿?;⑦€共臥窟前。調謂虎曰。我奪汝處有愧如何。虎乃弭耳下山。從者駭懼。調后自剋將亡之日。遠近皆至。悉與語曰。天地長久尚有崩壞。豈況人物而求永存。若能蕩除三垢專心真凈。形數雖乖而神會必同契。眾咸流涕固請。調曰。死生命也其可請乎。調乃還房端坐。以衣蒙頭奄然而卒。后數年調白衣弟子八人。入西山伐木。忽見調在高巖上。衣服鮮明姿儀暢悅。皆驚喜作禮。和尚尚在耶。調曰。吾常在耳。具問知舊可否。良久乃去。八人便舍事還家。向諸同法者說。眾無以驗之。共發(fā)冢開棺不復見尸。唯衣履在焉。
高僧傳·卷第九 神異上
竺佛調者。
未詳氏族。
或云天竺人。
事佛圖澄為師。
住常山寺積年。
業(yè)尚純樸不表飾言。
時咸以此高之。
常山有奉法者兄弟二人。
居去寺百里。
兄婦疾篤。
載至寺側以近醫(yī)藥。
兄既奉調為師。
朝晝常在寺中咨詢行道。
異日調忽往其家。
弟具問嫂所苦。
并審兄安否。
調曰。
病者粗可卿兄如常。
調去后弟亦策馬繼往。
言及調旦來。
兄驚曰。
和上旦初不出寺。
汝何容見。
兄弟爭以問調。
調笑而不答。
咸共異焉。
調或獨入山。
一年半歲赍乾飯數升。
還恒有馀。
有人嘗隨調山行數十里。
天暮大雪。
調入石穴虎窟中宿。
虎還共臥窟前。
調謂虎曰。
我奪汝處有愧如何。
虎乃弭耳下山。
從者駭懼。
調后自剋亡日。
遠近皆至。
悉與語曰。
天地長久尚有崩壞。
豈況人物而求永存。
若能蕩除三垢專心真凈。
形數雖乖而必同。
契眾咸流涕固請。
調曰。
死生命也。
其可請乎。
調乃還房端坐。
以衣蒙頭奄然而卒。
后數年調白衣弟子八人入西山伐木。
忽見調在高巖上。
衣服鮮明姿儀暢悅。
皆驚喜作禮。
和上尚在耶。
調曰。
吾常在耳。
具問知舊可否。
良久乃去。
八人便舍事還家。
向諸同法者說。
眾無以驗之。
共發(fā)冢開棺不復見尸。
唯衣履在焉。
有記云。
此竺佛調譯出法鏡經及十慧等。
案釋道安經錄云。
漢靈帝光和中有沙門嚴佛調
共安玄都尉譯出法鏡經及十慧等。
語在譯經傳。
而此中佛調乃東晉中代。
時人見名字是同便謂為一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