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772—842 【介紹】: 唐洛陽人,自言系出中山,字夢得。德宗貞元進士,又登博學(xué)宏辭科。官監(jiān)察御史,以參與王叔文政治革新,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后裴度薦為太子賓客、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與柳宗元友善,并稱“劉柳”。又與白居易唱和,并稱“劉白”。工詩,曾仿民歌體作《竹枝詞》、《柳枝詞》、《插田歌》等組詩。又著有《天論》等。有集。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唐詩匯評【生卒】:772—842 字夢得,排行二十八。匈奴族后裔,北魏孝文帝時改漢姓,占籍洛陽(今屬河南)。唐安史之亂時,全家避居嘉興(今屬浙江),劉禹錫自稱“余少為江南客”(《金陵五題》引)。貞元九年(793),登進士第,又登宏詞科。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開始進入仕途。二十一年(當年八月改元永貞),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弊政,劉禹錫時任屯田員外郎,為革新之核心人物,被稱為“二王(叔文、伾)劉柳(宗元)”。順宗被迫讓位與憲宗,革新失敗,劉禹錫貶為朗州司馬。元和十年(815)召回,又出為連州刺史,歷夔、和二州。文宗初,為主客、禮部郎中,兼集賢殿學(xué)士。不久,出為蘇、汝、同三州刺史。開成元年(836),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武宗初,加檢校禮部尚書銜。世稱劉賓客、劉尚書。劉禹錫生平見其臨終前所撰《子劉子自傳》,新、舊《唐書》本傳,及今人卞孝萱所著《劉禹錫年譜》、《劉禹錫叢考》、《劉禹錫評傳》。劉禹錫以詩文稱,哲理亦佳。“早與柳宗元為文章之友,稱‘劉柳’,晚與居易為詩友,號‘劉白’”(《郡齋讀書志》卷四上)。存詩約800余首,名篇甚多。評者謂其“無體不備,蔚為大家”(清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鈔序例》)。“樂府小章,優(yōu)于大篇”(宋黃庭堅《跋劉夢得〈三閣辭〉》)。“七言尤工”(宋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上)。“絕句尤工”(宋劉克莊《后村詩話》前集卷一)。又謂其“始以議論入詩,下開杜紫微一派”。“《竹枝》始于劉夢得,……后人仿為之者,總無能掩出其上也”(《讀雪山房唐詩鈔序例》)。劉禹錫“為詩用僻事,須有來處”(《劉賓客嘉話錄》)之主張,為宋代江西詩派所信服(參閱清趙翼《甌北詩話》卷八),所撰之若干作品,已開江西詩派風(fēng)氣(參閱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一〇、清紀昀《瀛奎律髓刊誤》卷四八)。其詩文合集,以《四部叢刊》本《劉夢得文集》、《四部備要》本《劉賓客文集》較通行,中華書局《中國古典文學(xué)基本叢書》本《劉禹錫集》較完備。注本有近人瞿蛻園《劉禹錫集箋證》。《全唐詩》編為12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6首,斷句5句。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貞元九年登進士第,又登吏部取士科,授大子校書。為淮南節(jié)度使杜佑幕從事,調(diào)渭南主薄。入為監(jiān)察御史。永貞元年,轉(zhuǎn)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參與王叔文革新活動。憲宗主,貶連州刺史,再貶朗州司馬。元和十年奉詔還京,因作詩語涉譏刺,復(fù)貶授播州刺史,改連州。長慶、寶歷中,歷夔、和二州刺史。大和初,入朝為主客、禮部郎中,充集賢直學(xué)士,復(fù)出為蘇、汝、同三州刺史。開成元年,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改秘書監(jiān)分司,加檢校禮部尚書。卒,世稱劉賓客。禹錫詩造精絕,白居易稱之為“詩豪”。與白居易并稱“劉白”,與柳宗元并稱“劉柳”。有《劉禹錫集》四十卷,宋初佚其十卷。今有《劉夢得文集》(一名《劉賓客文集》)四十卷行世,其中《外集》十卷乃北宋宋敏求所輯?!?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十二卷。詞學(xué)圖錄
劉禹錫(772-842) 字夢得。洛陽人。晚遷太子賓客,終于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有《劉賓客文集》,詞存40余首。黃鶴樓志·人物篇
劉禹錫(772—842) 唐代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自稱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后,故又稱中山人。德宗貞元九年(793)登進士、博學(xué)宏詞二科,歷官監(jiān)察御史、郎州司馬、連州刺史、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為唐代古文運動的積極參加者,與柳宗元并稱“劉柳”,又與白居易并稱“劉白”。有《劉賓客集》。游覽黃鶴樓時曾寫下《武昌老人說笛歌》《出鄂州界懷表臣》及《夢黃鶴樓》等詩。全唐文·卷五百九十九
禹錫字夢得。彭城人。貞元九年進士。又登博學(xué)宏詞科。順宗朝擢屯田員外郎。憲宗立。貶連州刺史。開成中官至太子賓客分司。會昌二年卒。年七十一。贈戶部尚書。
作品評論
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詩人主客圖
瑰奇美麗主:武元衡。上入室一人:劉禹錫。新唐書
素善詩,晚節(jié)尤精,與白居易酬復(fù)頗多,居易以詩自名者,嘗推為“詩豪”。《蔡百衲詩評》
劉夢得詩,典則既高,滋味亦厚。但正若巧匠矜能,不見少拙。《童蒙詩訓(xùn)》
蘇子由晚年多令人學(xué)劉禹錫詩,以為用意深遠,有曲折處。歲寒堂詩話
李義山、劉夢得、杜牧之三人,筆力不能相上下,大抵工律詩而不工古詩,七言尤工,五言微弱,雖有佳句,然不能如韋、柳、王、孟之高致也,義山多奇趣,夢得有高韻,牧之專事華藻,此其優(yōu)劣耳。滄浪詩話
大歷后,劉夢得之絕句,張籍、王建之樂府,我所深取耳。困學(xué)紀聞
劉夢得文不及詩。竹莊詩話
山谷云:大概劉夢得樂府,小章優(yōu)于大篇,詩優(yōu)于他文耳。杜工部草堂詩話
上自齊梁諸公,下至劉夢得、溫飛卿輩,往往以綺麗風(fēng)花累其正氣,其過在于理不勝而詞有馀也。《臞翁詩評》
劉夢得如鏤冰雕瓊,流光自照。瀛奎律髓
劉夢得詩格高,在元、白之上,長慶以后詩人皆不能及。且是句句分曉,不吃氣力,別無暗昧關(guān)鎖。《吟譜》
劉禹錫詩以意為主,有氣骨。升庵詩話
元和以后,詩人之全集可觀者數(shù)家,當以劉禹錫為第一。其詩入選及人所膾炙,不下百首矣……宛有六朝風(fēng)致,尤可喜也。詩藪
唐七言律……夢得骨力豪勁,在中、晚間自為一格,又一變也。詩鏡總論
劉夢得七言絕,柳子厚五言古,俱深于哀怨,謂騷之馀派可。劉婉多風(fēng),柳直損致,世稱韋柳,則以本色見長耳。唐音癸簽
禹錫有詩豪之目。其詩氣該今古,詞總平實,運用似無甚過人,卻都愜人意,語語可歌,其才情之最豪者。司空圖嘗言:禹錫及楊巨源詩各有勝會,兩人格律精切欲同;然劉得之易,楊卻得之難,入處迥異爾。《詩源辨體》
劉雖與內(nèi)齊名,而其集變體實少。五七言古及五言律俱未為工,七言律……兩三篇聲有類盛唐,……七言絕氣格甚勝。《載酒園詩話又編》
劉夢得五言古詩,多學(xué)南北朝。如《觀舞柘枝》曰:“曲盡回身處,層波猶注人?!睂m體中佳語也。唯近體中間雜古調(diào),終有烏孫學(xué)漢之譏,不若唐音自佳。《載酒園詩話又編》
夢得佳詩,多在朗、連、夔、和時作,主客以后,始事疏縱,其與白傅倡和者,尤多老人衰颯之音。長律雖有美言,亦多語工而調(diào)熟。《五七言今體詩鈔》
東坡天才,有不可思議處,其七律只用夢得、香山格調(diào)。《初白庵詩評》
陸放翁七律全學(xué)劉賓客,細味乃得之。說詩晬語
大歷十子后,劉夢得骨干氣魄,似又高于隨州。人與樂天并稱,緣劉、白有《倡和集》耳。白之淺易,未可同日語也。《唐詩別裁》
大歷后詩,夢得高廣文房。與白傅唱和,故稱“劉白”。實劉以風(fēng)格勝,白以近情勝,各自成家,不相肖也。劍溪說詩
新城公曰:“劉史部公他云:‘七律較五律多二字耳,其難什倍,譬開硬弩,只到七分,若到十分滿,古今亦罕矣?!笃涫譂M者,惟杜甫、李頎、李商隱、陸游,及明之空同、滄溟二李數(shù)家耳?!庇拗^王維、劉禹錫亦有十分滿者,豈反作故翁、滄溟下耶?石洲詩話
劉賓客之能事,全在《竹枝同》,至于鋪陳排比,輒有愴俗之氣。山谷云:“夢得《竹枝》九章,詞意高妙,昔子瞻嘗聞余詠第一篇,嘆曰:‘此奔軼絕塵,不可追也?!绷x云:“夢得樂府小章,優(yōu)于大篇?!睒O為確論。《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劉賓客長篇,雖不逮韓之奇橫,而健舉略足相當。七古劉之敵韓,猶五古郊之匹愈也。即夢得五言,亦自質(zhì)雅可誦。世乃謂其不工古詩,何其武斷!《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至劉、柳出,乃復(fù)見詩人本色,觀聽為之一變,子厚骨聳,夢得氣雄,元和之二豪也。《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劉賓客無體不備,蔚為大家,絕句中之山海也。始以議論入詩,下開杜紫微一派。《靜居緒言》
夢得古詩邊幅較文房為大,律詩不及。其酷嗜杜陵“年去年來洞庭上,白蘋愁殺白頭人”,及張籍“藥酒欲開期好客,朝衣暫脫見鬧身”,又愛吟右丞“興闌啼鳥緩,坐久落花多,”亦可知其用意處。《退馀叢話》
大抵七律最忌率易成章。今人多著意頷聯(lián),能講究起句及結(jié)句者甚少。又五、六一聯(lián),每患氣弱,或不能開宕。劉夢得于此處倍研練,能操筆,最可法。養(yǎng)一齋詩話
樂天稱夢得為詩豪,又謂其詩“在處應(yīng)有神物護持”。予讀其集,唯律絕過人,古詩三卷,風(fēng)格平弱,雅不足稱作者。昭昧詹言
大約夢得才人,一直說去,不見艱難吃力,是其勝于諸家處,然少頓枰沉郁,又無自己在詩內(nèi),所以不及杜公。先君云:七律中以文言敘俗情入妙者,劉賓客也。次則義山。義山資之以藻飾。《藝概》
劉夢得詩稍近徑露,大抵骨勝于白,而韻遜于柳。要其名雋獨得之句,柳亦不能掩也。《唐詩五七言近體五七言絕句選評》
中唐七律,夢得呵繼隨州。后人與樂天并稱,因劉、白有唱和集耳,神彩骨干,惡可同日語?《桐城吳先生評點唐詩鼓吹》
昔人論劉夢得為豪放,其體為東坡七律所自出,固不得而輕議之也。《詩法萃編》
唐人擅長七律者,老杜外……中唐作者,劉夢得、劉文房皆巨擘。《老生常談》
七律與以工部為宗,附以劉夢得、李義山兩家。《東目館詩見》
夢得歌行,詠古皆爽脆,饒別致。五作極精深,惟五古多澀雅處。《東目館詩見》
夢得主怨刺,故勝《主客閣》列之“瑰奇美麗”,尚未覺其典則高而滋味厚也。謂樂府小章優(yōu)于大篇,山谷實具只服。三唐詩品
五言體雜不一。有如“深春風(fēng)日凈”、“昔聽東武吟”等篇,宛轉(zhuǎn)徘徊,取涂樂府;“秋江早望”、“謫居悼往”,則結(jié)休允暉。若“水禽殘月”,模休文之韻思;“楚望蒼然”,結(jié)韓卿之茂體。馀或放言理,失于音調(diào),未求刻意,累在才多也?!杜畠骸纷鞒熘г~,《泰娘》譜新聲之凄奏,七言此其選矣。《聚蚊》、《百舌》托意深微,亦得樂府遺意。律體獨多,瑩瑕間采。《詩學(xué)淵源》
其詩極似王維,清新流麗,格調(diào)自高。長篇間入魏晉,元和詩人自當首屈一指。韓、劉、元、白雖屬異曲,未見同工也。
人物簡介
【生卒】:1690—1768 【介紹】: 清山東德州人,字抱孫,自號雅雨山人。康熙六十年進士。官兩淮鹽運使。以高宗追查歷任鹽政提引征銀事伏法死。少時即工詩有名,后轉(zhuǎn)而治經(jīng)學(xué),以為漢儒舊說最可信賴。喜刻書,曾??堆庞晏脜矔罚爱敶娢募喾N,另有《雅雨堂集》等。晚晴簃詩匯·卷六十一
盧見曾,字抱孫,號雅雨,德州人。康熙辛丑進士,歷官兩淮鹽運使。有《雅雨堂詩集》、《出塞集》。維基
盧見曾(1690年—1768年11月7日),字抱孫,號澹園,又號雅雨山人。山東德州人。康熙末進士,乾隆間累官兩淮鹽運使。因虧空牽連,下獄身死。父盧道悅是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盧見曾生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形貌矮瘦,人謂之矮盧。十五歲補博士弟子員,康熙五十年舉人,康熙六十年中禮部試,賜進士出身,授四川洪雅縣知縣,當時地瘠民貧,稅目繁多,見曾“除雜派,清積牘,一以儉勤為治”。雍正九年(1731年)補官江南亳州蒙城知縣,并協(xié)理州務(wù);不久又授六安州知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秋,任江寧府知府,歷官所至,多建書院。乾隆元年(1736年)初任兩淮鹽運使,乾隆五年(1740年)五月,“被參一十七款,共誣贓銀一千六十兩”,獲罪遠戍,往塞外軍臺效力,謫戍塞外開始研究《易經(jīng)》,他說:“余年五十有一,遠投塞外,始學(xué)《易》。”乾隆九年召還。乾隆九年任灤州知州,十年任永平府知府。乾隆十九年(1754年)再任兩淮鹽運使。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告老還鄉(xiāng)。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兩淮鹽政尤拔世索賄未遂,于是舉發(fā)鹽政嚴重虧空,諭旨江蘇巡撫彰寶會同尤拔世詳悉清查,鹽政高恒、普福等皆得罪,盧見曾因曾長期任兩淮鹽運使亦被牽連下獄,待秋后處決,乾隆三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1768年11月7日),卒于蘇州獄中。 此案中,盧見親家紀昀(紀曉嵐)曾私自告密,乾隆命大學(xué)士劉統(tǒng)勛、吏部尚書托恩多、侍郎英廉三人調(diào)查,紀昀因此受牽連。
人物簡介
【介紹】: 清浙江象山人,字石貞。乾隆十九年進士。任石泉知縣。署江浦縣,修堰開田數(shù)千畝。少即博通經(jīng)史。有《詩序補義》、《讀左補義》、《尊鄉(xiāng)集》。維基
姜炳璋(1709年—1786年),字石貞,號白巖,浙江象山丹城橫十字巷人,清代政治人物,進士出身。父姜桂萼,以孝聞鄉(xiāng)里。生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七月初三日,十歲能文,十六歲補博士弟子員。乾隆十五年(1750年)庚午科舉人,乾隆十六年(1751)浙江學(xué)政雷鋐以“浙東一學(xué)者”薦于朝。明年選拔為象山第一名拔貢。乾隆十九年(1754年)甲戌科進士,因其貌不揚而未授官,居鄉(xiāng)候選十年,乾隆二十九年始授四川石泉(今北川)知縣。任石泉知縣時,村民不知種水稻,以蕎麥為糧。任內(nèi)教導(dǎo)居村民種植水稻。與錢大昕、紀昀等稱“八彥”。卒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著有著有《周易通旨》八卷、《禹貢言貞言錯辨》一卷、《詩序廣義》二十四卷、《詩經(jīng)提綱》一卷、《周禮提綱》一卷、《枟弓鉞》一卷、《讀左補義》五十卷、《八分隸楷考》一卷、《三朝百官志》六卷、《歷朝紀元考》一卷、《兩漢總論》一卷、《范香溪年譜》一卷、《姜忠肅祠堂志》二卷,《尊行日記》四十八卷、《尊鄉(xiāng)集》四卷、《古詩憶》一卷、《玉溪生詩解》四卷、《白巖山人詩文集》四卷、《蘭江晤語》一卷、《鄮風(fēng)》一卷、《霜鴻留影集》一卷、《欒欒草》一卷、《鳴榔紀?!芬痪淼?。
人物簡介
【生卒】:1713—1791 【介紹】: 清順天宛平人,字佩廷,號杏浦,又號竹溪。乾隆十六年進士,歷任編修、內(nèi)閣學(xué)士,江西、湖南、湖北等省巡撫,官至左都御史。性喜讀書,工詩文,作詩不下數(shù)千首,文章亦有法度。維基
李綬(1712年—1791年),清朝官員,字佩廷,號杏浦,又別號竹溪。宛平(今北京豐臺區(qū))人。李綬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曾任奉天府丞,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任江西巡撫,乾隆四十九年四月任湖南巡撫,乾隆四十九年七月任湖北巡撫,乾隆五十二年二月甲辰(1787年3月24日)由工部左侍郎轉(zhuǎn)任左都御史。乾隆五十六年正月戊戌(1791年2月25日)在左都御史任上卒。好讀書,作詩千余首,文章也具有法度。2005年北京發(fā)現(xiàn)李綬墓志,由劉墉、紀昀、董誥三人合作。李綬孫李熉娶兵部尚書戴聯(lián)奎之女。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八十【介紹】: 清直隸任丘人,字廉衣,號子靜,一號文園。乾隆十三年進士,授編修。官侍講學(xué)士,提督山東學(xué)政。工詩文,在翰林與朱筠兄弟及紀昀齊名。有《嘉樹軒詩集》、《賦頌》、《雜體文》等。
李中簡,字廉衣,號子靜,又號文園,任丘人。乾隆戊辰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侍讀學(xué)士。有《嘉樹山房集》。維基
李中簡(1721年—1781年),字廉衣,一字子敬,號文園,直隸任丘縣長豐鎮(zhèn)西郝村人。文學(xué)家。少受知于督學(xué)錢陳群,乾隆十三年(1748年)中式戊辰科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講學(xué)士,充日講起居注官,先后提督山東、云南學(xué)政。與邊連寶、紀昀、戈濤、劉炳、戈岱、邊繼祖并稱“瀛州七子”。以掛吏議罷官。
人物簡介
董元度,字寄廬,號曲江,平原人。乾隆壬申進士,官東昌教授。有《舊雨草堂集》。維基
董元度,字寄廬,號曲江,山東平原縣人。清朝詩人,政治人物。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恩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改知縣,又改山東東昌府教授。與紀昀交好。工詩,有《舊雨草堂集》。
人物簡介
【生卒】:1723—1759 【介紹】: 清江蘇陽湖人,字本淳,一字仲淳。莊存與弟。乾隆十九年狀元,授修撰,歷官侍講學(xué)士。以詩文名,而恭和御制詩居大半。有《虛一齋集》。晚晴簃詩匯·卷八十四
莊培因,字本淳,一字仲淳,陽湖人。乾隆甲戌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歷官侍講學(xué)士。有《虛一齋集》。維基
莊培因(1723年—1759年),字本淳,江蘇武進人,乾隆朝狀元。雍正朝狀元彭啟豐的女婿。乾隆十年榜眼莊存與之弟。乾隆六年(1741年)莊培因以舉人身分考授中書,入軍機房辦事。乾隆十九年(1754年)甲戌科狀元(同期進士有紀曉嵐)授修撰,充日講起居注官,授侍講學(xué)士。乾隆二十三年(1759年)官福建學(xué)政。同年奔父喪回鄉(xiāng),不久因悲傷過度去世。著《虛一齋集》。
人物簡介
【生卒】:1724—1806 【介紹】: 清江蘇青浦(今上海青浦區(qū))人,字德甫,號述庵,學(xué)者稱蘭泉先生。乾隆十九年進士,授內(nèi)閣中書,官至刑部右侍郎。辭官后主講婁東、敷文兩書院。工詩古文辭,通經(jīng)學(xué),喜搜采金石,精于考證,時稱通儒。有《春龍?zhí)迷娢募贰ⅰ?a target='_blank'>金石萃編》、《湖海詩傳、文傳》、《青浦詩傳》、《明詞綜》等。晚晴簃詩匯·卷八十三
王昶,字德甫,號蘭泉,青浦人。乾隆甲戌進士,丁丑南巡召試,賜內(nèi)閣中書,官至刑部侍郎。有《春融堂集》。詞學(xué)圖錄
王昶(1724-1806) 字德甫,一字琴德,號述庵,又號蘭泉。江蘇青浦(今上海青浦區(qū))人。乾隆四十八年(1754)進士。清高宗南巡召試,授內(nèi)閣中書。累遷刑部郎中,以事削職。工詩。早年為"吳中七子"之一。詞襲浙軌。有《春融堂集》、《琴畫樓詞》。編有《國朝詞綜》、《明詞綜》、《湖海文傳》、《湖海詩傳》。維基
王昶(1724年—1806年),字德甫,號述庵,又號蘭泉。江蘇青浦(今屬上海市)人。學(xué)者。祖籍浙江蘭溪,明季遷至朱家角定居。王昶早年廣交海內(nèi)詩人,與王鳴盛、吳泰來、錢大昕、趙升之、曹仁虎、王文蓮并稱「吳中七子」。乾隆十九年(1754年)進士,歸入選班。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南巡,王昶獲召試第一,授內(nèi)閣中書。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爆發(fā)盧見曾案,盧見曾因受賄一萬六千兩被抄家,王昶轉(zhuǎn)告紀昀,使盧家得以藏匿資財,僅抄出錢數(shù)十千,并無金銀首飾。乾隆得知此事,下令嚴查盧見曾寄頓貲財一案。經(jīng)劉統(tǒng)勛審問盧見曾之子盧瑛及孫盧蔭恩,乃供出預(yù)通信息之紀昀、黃駿昌及徐步云。當時云南邊境戰(zhàn)亂,王昶之座師即當時云貴總督阿桂之父阿克敦,王昶得阿桂保奏,隨其遠征緬甸。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隨阿桂入川九年,所有奏檄,均由王昶起草,平定大小金川后,功任吏部員外郎,在隨軍歲月著有《征緬紀聞》和《征緬紀略》。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由通政副史升大理寺卿,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授左副都御史,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改江西按察使,同年免職。官至刑部右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