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馮元飆

相關(guān)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廣東博羅人,字緒仲。萬歷三十五年進(jìn)士,除檢討。累遷至禮部尚書。時宦官用權(quán),人皆畏其兇焰,獨日纘坦然處之。后充經(jīng)筵講官,得熹宗稱善。卒謚文恪。
全粵詩·卷五三一
韓日纘(一五七八-一六三五),字緒仲,號若海。
博羅人。
鳴鳳(一五四三-一六一二)子。
明神宗萬歷三十五年(一六〇七)進(jìn)士。
選授翰林院檢討。
歷官至禮部尚書、經(jīng)筵講官,纂修兩朝實錄。
前后兩充會試同考,得士如方應(yīng)祥、黃道周、倪元璐、馮元飆等,皆以文章氣節(jié)事功著稱于時。
晚年奉命教習(xí)館員,條上館規(guī)六款,曰端心術(shù)、習(xí)啟沃、敦素風(fēng)、正文體、練經(jīng)濟(jì)、養(yǎng)器識,砥礪士風(fēng),切于時弊。
卒謚文恪。
清光緒《惠州府志》卷三十二、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九一等皆有傳。
有《韓文恪公文集》首二卷(擬御制文、日講講章、疏稿)、二十一卷、末一卷(啟、雜著、詢蕘錄、敬梓錄)。
清屈大均《廣東文選》卷九、卷一一有傳。
維基
韓日纘(1578年—1636年),字緒仲,號若海,廣東惠州府博羅縣人,同進(jìn)士出身。萬歷二十五年丁酉科廣東鄉(xiāng)試第三名舉人,三十五年(1607年)登丁未科會試第十名,三甲七十五名進(jìn)士,授翰林院檢討,恥與魏忠賢為伍,以“德業(yè)聲施在天下”累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卒贈太子太保,謚文恪。著有《韓文恪公集》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86—1644 【介紹】: 明浙江慈溪人,字爾賡,號留仙。
崇禎元年進(jìn)士。
授工部主事,與弟馮元飆俱以論中官有直聲,時稱二馮。
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天津,頗得帝寵。
以老乞休,代者未至而京城陷,乃由海道逃歸。
維基
馮元飏(1586年—1644年),字爾賡,又字元沖、元仲,號留仙,浙江寧波府慈溪縣(今慈城)人,進(jìn)士出身。
崇禎元年(1628年)登戊辰科進(jìn)士,授工部都水司主事,不久上疏告歸還鄉(xiāng)。
但很快就起任為禮部主事,進(jìn)員外郎,遷蘇松兵備參議。
后遷福建提學(xué)副使。
當(dāng)朝大臣同族之子弟在鄉(xiāng)里橫行,馮元飏將其繩之于法,得罪廷臣,因而謫山東鹽運司判官。
崇禎十一年(1638年)遼東告急,山東守備緊急,因而攝濟(jì)寧兵備事。
崇禎十四年(1641年)遷天津兵備副使。
同年十月,擢右僉都御史、任天津巡撫,兼督遼餉。
崇禎十五年(1642年)因軍功蔭一子為錦衣衛(wèi)。
當(dāng)時其弟馮元飆已任兵部尚書,掌朝廷中樞。
馮元飏以年老上疏辭職告歸,但崇禎帝多有挽留,待之甚厚。
與弟馮元飆并稱“二馮”。
不久京師城陷,馮元飏從海路撤退,回到家鄉(xiāng)。
崇禎十七年(1644年)九月秋,卒。
張伯鯨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45 【介紹】: 明揚州江都人,字繩海。萬歷四十四年進(jìn)士。歷任會稽、歸安、鄞縣知縣。崇禎二年遷戶部主事,官至兵部侍郎,乞休。揚州被圍,與當(dāng)事固守,城破自經(jīng)死。
維基
張伯鯨(1590年—1645年),字瀚伯,別號繩海,直隸揚州府江都縣民籍。
庚寅年生。
萬歷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應(yīng)天府鄉(xiāng)試第三十三名舉人,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會試一百二十九名,三甲五十七名進(jìn)士。
知浙江會稽、歸安、鄞三縣。
天啟中,大計,調(diào)補(bǔ)盧氏。
崇禎二年稍遷戶部主事,出督延、寧二鎮(zhèn)軍儲。
大盜起延綏,擢榆林兵備僉事,轄榆林中路,擊破賀思賢,擒金翅鵬、一座城等逆賊,敗套寇于長樂堡。
擢陜西右參政,仍視兵備事。
七年春,巡撫陳奇瑜遷總督,遂擢伯鯨右僉都御史代之任巡撫。
明年,以拾遺論罷。
尋論延綏功,詔起用,蔭子錦衣千戶。
十年,即家起為戶部侍郎,駐池州,專理兵食。
又明年,熊文燦撫事敗,楊嗣昌自出督師,移伯鯨襄陽。
熊文燦被逮下獄,言剿餉不至者六十余萬,伯鯨坐貶秩。
十五年召拜兵部左侍郎,明年,尚書馮元飆在告,伯鯨攝部事。
尋以足病乞休。
又明年,京城陷,微服遁還歸揚州。
清兵至揚州,與史可法固守,城破自經(jīng)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末清初揚州府江都人,字質(zhì)夫,號螺山。崇禎十六年進(jìn)士,任慈溪知縣。清軍陷北京,從魯王起兵。事敗返揚州,隱居鄉(xiāng)里。慨世運之艱,閉門謝客,怡情詩酒間。后作絕命詞,飄然而逝。
維基
王玉藻,字質(zhì)夫,直隸江都縣人。
明末官員。
崇禎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進(jìn)士,授浙江慈溪縣知縣。
少詹事項煜因曾向李自成投降,而被慈溪人所不容,被當(dāng)?shù)厝送端鐢溃跤裨寮?span id="4fw6b6d" class='peopleLink highlighted2' onclick='ShowAuthorProfile("42591", "people_56728_1_3", "馮元飆")'>馮元飆均為其門生,項煜在慈溪遇害時,王玉藻卻置之不問,有人質(zhì)疑其不顧師生情誼,王玉藻卻回道:「吾豈能為向雄之待鐘會哉!
夫君臣之與師友,果孰重?
」聽到的人無不對其肅然起敬。
南京城破,魯王監(jiān)國,王玉藻與沈宸荃起兵響應(yīng),晉御史,仍行使知縣職權(quán)。
又招募義勇,自請防守錢塘江。
于是以兵科都給事中往軍前效力。
時駐兵江上者,有方國安、王之仁、孫嘉績、熊汝霖、章正宸、鄭道謙、錢肅樂、沈光文、陳潛夫、黃宗羲,均各自為戰(zhàn),無人敢先進(jìn)軍,且不分發(fā)王玉藻部軍餉。
王玉藻只得還朝。
王玉藻身居諫垣,履行職責(zé),上疏論事,言辭激烈,致使諸臣不悅。
王玉藻于是力求罷職,經(jīng)太常寺卿莊元辰竭力挽留,方繼續(xù)供職。
浙東陷落后,王玉藻未能趕上魯王逃離,投水池自盡,水干未死。
于是逃往剡溪,以野草為食,每日臨水作詩,仰天起舞,慷慨悲歌。
最終歸隱北湖,誓不剃發(fā)易服,作絕命詞而離世。
遺命不冠收殮。
清史稿·遺逸》有傳。